要說起來,弘曆他媽熹妃真是躺著也中槍。平日裡,她對太后,那不比哪一位宮妃都恭敬尊重的?自從搬到圓明園,哪天不來給太后請安?伺候太后,比伺候她親媽都盡心盡力。
遺憾的是,這位太后,不是正史上的崇慶太后,雍正也不是正史上的乾隆,衲敏更不是乾隆廢后。熹妃在老太太跟前下功夫,感動不了雍正,再有衲敏在一旁謙和恭順地“忍受”太后隔三差五難一下下,這麼一對比,熹妃既不能在太后面前成為烏雅氏第一得意的“媳婦”也不能因對太后孝敬,而得到丈夫的寵愛。更因為她殷勤備至,而“搶”了許多李嬤嬤等人的差事。太后覺得熹妃伺候的舒服,自然會對身邊的奴才有所不滿。如此一來,熹妃無形中,反而得罪了李嬤嬤這些閒著沒事愛磕牙的老嬤嬤、小太監。時不時給她上上眼藥什麼的,這些人,那是駕輕就熟,甚至閒暇之餘,還互相交流交流“經驗教訓”!
剛開始,烏雅氏太后對身邊人不時擠兌熹妃的舉動,並不滿意。熹妃多好啊,別說在園子裡,就是在皇宮中,也常常派人請安,送這送那的。她跟皇后,一個貼心,一個識理,都是她的好媳婦!可耐不住三人成虎,說的多了,老太太就漸漸聽進去了。皇后多好哇!從來不攏權,到哪兒都跟自己說一聲。還常常抱著孫子、孫女來逗我開心。熹妃家的弘曆呢?除了必要請安,跟本沒陪他娘來過!這可真冤枉熹妃了!弘曆根本就沒在她身邊養過,就算她想帶,也帶不來呀!
隨著太后干預挑選宮人充實雍正後宮之後,烏雅氏太后跟熹妃的矛盾,開始明朗化起來。照烏雅氏太后的意思,這些個秀女,一定要挑滿洲大姓,再不濟,也要滿蒙女子,那樣,生出的皇子皇孫才高貴!熹妃呢,一方面是不願意。別看鈕咕嚕氏出身平民,好歹也是鑲黃旗,因此,弘曆的出身,比起現在所有的阿哥,包括皇后名下的九阿哥,那都不算低。可要來個滿洲大姓的宮妃,再生個兒子出來,那弘曆的身份,立刻就有人能比下去。二來,是她也沒那個能力。這宮女大多是小選進來,絕大多數,都是包衣旗出身,哪有什麼滿洲大姓?就是真有,那長的基本上也是——不敢恭維!倒是長的不錯的漢軍旗貴女,有那麼幾個。
如此一來,烏雅氏太后對熹妃的舉動不滿了。一是不滿她不聽話,二是不滿她看不起包衣旗。包衣旗怎麼了?包衣旗不也照樣當了太后?要不然,在石榴事發第二天,就因為李嬤嬤一句:“知道的,是說她熹妃娘娘管理宮苑不得力。不知道的,還只道太后主子您不會調理人呢!沒道理叫咱給人家擔不是!”烏雅氏太后就偏要給自己找面子,特意指婚。一來,全了自家臉面,二來,也是向世人宣告:哀家還沒老!哀家的人,哀家自己做主!設想,一位掌宮幾十年的康熙德妃,讓她整天看著兒子的熹妃管這管那,心裡頭,能平衡嗎?
熹妃心中委屈,也不敢隨便說。倒是裕嬪看在眼裡,找機會偷偷跟她提,叫她跟皇后說說。偏偏衲敏那幾天忙著給石榴添妝。就是不忙,衲敏也懶得管給雍正挑小老婆的事兒!熹妃正在無奈之時,雍正難得到她屋裡來睡。熹妃就趁著這次機會,悄悄跟雍正提提。
要按雍正的喜好,那絕對是漢人女子更合口味。只是,烏雅氏太后顧忌也在理。熹妃跟隨雍正多年,對這個至情至性的男人,多少還是瞭解些的。看雍正似乎並沒聽進去多少,只得再加把勁,“皇上,論理,這話不該臣妾說。只是,國家之主,是皇上;後宮之主,是皇后。臣妾奉您和主子娘娘之命,代理後宮,無事不兢兢業業。皇上您忙,臣妾都是跟主子娘娘報備。主子娘娘仁德,只要是為您好,她從來都不過多幹涉。可是皇上,沒道理掌管鳳印的皇后都覺得好了,到了杏花春館,反而要事事重來。這不是打臣妾的臉,是打皇上和皇后的臉啊!”覬覦後權,意味著對帝權的窺測,就不信你還能無動於衷!
雍正眯眼,“太后是長輩,她的話,朕都要給幾分面子。你居然還想惹她生氣?”
熹妃急忙跪到地上,“皇上,臣妾不敢。臣妾只是覺得,國,有皇上;家,有皇后。太后她——若為皇上好,臣妾沒有話說。可她做事,實在是,實在是——這也就是臣妾,一個皇妃,說兩句沒什麼。若是換了主子娘娘,這可不是連中宮的面子都給駁了嗎?畢竟,就是民間,也沒有媳婦都主事了,還要婆婆事無鉅細地忙啊!臣妾,也是為太后身體著想。請皇上明察!”說著,跪伏在地。皇妃身份,自然不能跟太后比。可是一國之母的權力,也不是太后可以隨意動用的!熹妃的話,倒也在理。
雍正想了想,叫她起來,“朕知道了。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