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這個訣竅就一定能夠成功。自身所取得的成就決定於信念的力量和智慧天賦。信念越有力,越堅實,收穫就越多;智慧體能等天賦越好,取得的成績就越大。同樣堅定的信念,智慧較優秀則成功更快捷。同等的天賦,信念越堅定收穫就越豐富。先師智仁勇三達德兼備,超越時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大孝至愛,全智全勇,卻又不脫離日用常情。大雅如俗,大智如庸,從容中道,出一言萬世傳誦,舉一行萬民景從。儒家有復聖顏子,亞聖孟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四位聖人亦達到了這個境界。經典記載,遠古聖賢伏羲、黃帝、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他們以身顯道,處於和諧的極致,與天地並立,與日月同明。只要遵循他們指引的方向行進,人類就永遠擁有希望。普通天賦的同道只要具備同樣的信念,用智慧、勇氣和生命來維護民族尊嚴,把一生獻給儒家事業,同樣能為儒學爭得崇高的榮譽,接受人民廣泛的愛戴,成為萬世楷模。擁有真心,步入儒門。接下來將是學習充實的過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皈依和諧文化之初,社會和同道們對我們都還不夠了解,但是隻要用正確的方法自修自學,不斷完善知識與才能,很快就能夠得到接受與敬重。學習是進步的坦途。信仰心建立之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儒家學子應系統地學習儒學義理。儒家典籍汗牛充棟,從何處著手呢?可以用“攻兩頭”的方法。一頭是源頭,其載體是經典。儒家經典有十三部,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粱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其中要首先學習的有四部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學習的順序是先《大學》,後《中庸》,再《論語》,再《孟子》。《四書》是學習儒學義理的起點和總綱,領會《四書》就能步入儒家門庭。同時要讀些當代儒學的宣傳資料,因為儒學是時學,儒家要與時同行。必須體現時代的氣息。我們推薦幾篇生動淺明的文章,主要有《洙泗新聲》、《儒學文化價值今識》、《聖道之思》、《孟子·梁惠王章旁釋》等。當源頭活水與時代脈搏會合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與聖賢遙相呼應了。生命中來自人類本真的善性與和諧就會被激發出來,迴歸宇宙真理,獲得無窮力量。自我完善邁出了正確的第一步,今後的道路還會再迷失嗎?具備了信仰之心,初步掌握了義理,然後是實踐歷練的過程,做儒家學子應該做的事情。儒家學子在一生中應當至少兩次到聖城拜祭先師。第一次為明志。皈依聖門之初,到儒家聖地去親身遊歷一下,瞻仰聖像,在聖墓前莊嚴宣誓,立志以弘揚大道為己任。第二次是告慰。在人生暮年之時,回到聖城,再次拜謁聖墓,親口告訴先師,自己已經完成了一名儒士應負的使命,沒有辜負他的囑託,先師就會允許我們與歷代聖賢為伴,進入永恆世界。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生活,每年春秋季節要去參加祭祀先師和歷代聖賢的釋奠禮。在傳統節日和每月的初一、十五也應禮拜、供奉先師和自己的先人。遵守儒家日常規範,隨時將自己的心得和寶貴資訊傳遞給其他同道。參加儒學活動之時要熟悉一下“三合”“五成”等知識。這是民間儒家信仰的財富,被稱為儒學復興的“珍寶”。儒家文化在宏觀上有三種統合,可以保證文化傳統的純正,即“三合”:“聖賢合德”、“廟宇合情”、“學理合志”。聖賢品格是學子修身的典範;廟宇道場是同道心靈境界的塑模;學理大義指明學子奮鬥的方向。儒學是生命之學,學儒學就是學做人,人人可以成聖賢,人人必須學聖賢。儒家注重禮,廟宇是禮儀的場所,用來塑造誠敬之心、神聖之情,信仰需要神聖的氛圍,那裡也是學子悟道的寶地。傳遞真理的載體是經典和學理,“志於道”,就是要領會經典義理和師長的教誨以確定前進的方向,樹立自己的宏偉理想,人生目標得以明確。“五成”是五種保證信仰在生活中確立的條件。即“聖、言、禮、心、福”。日常生活中更需要物質文化的寄託。儒家自然要有先師的聖像、聖物等供人瞻仰,簡稱為“聖”。活動中必不可少地要有言語資訊。誦讀經典,宣講祭文,各種場合需要表達情感的賀詞,祝福詞等都不可缺少,簡稱為“言”。莊重得體的禮儀體現著儒家特有的文化傳統。古禮中有揖禮、叩拜禮;新禮有五拜禮、“鼎禮”等,共同組成了“禮”。沒有正確的心態就無法實踐信仰,我們要發自內心地敬愛民族傳統,無論是行禮還是讀經,都需要一顆誠敬之心。服飾的“服”諧音為“福”。指儒家學子應該有自己的服裝,禮儀佩飾。如徽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