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方修城築地,駐軍把守,同時以我大唐之影響力,挑起各部落間的爭鬥,那樣可以最有效削減北方各部落的實力…”
王易瞧了兩眼面無表情的長孫無忌,再轉向李世民方向,繼續道:“陛下,我新佔之陰山以南之大漠南側地,臣覺得必須要派駐軍隊把守才可,在漠南有駐軍,若有戰事,即可快速做出反應。在那一帶築有城池,派遣官吏駐守,墾荒放牧,再移民居之,久之,必會人丁興旺,如此即成為我朝新州府,我方的影響力大增,如此新佔之地便會穩定下來。若我方站穩腳跟,那這些地方,將成為我大唐新的永久的國土,也將成為穩定的後勤之地和反擊北胡入侵的前哨,從此地派出的軍隊,反擊北胡的入侵,那將會縮短許多的距離,還有後勤糧草的供應也會更及時!而依然存在的各部落,為保其生存,一定會向我大唐示好,我們可以利用各部落間的矛盾,許以其利益,將其牢牢控制住!此應該遠比冒險將突厥隊眾安置於北方,以抵禦其他部落攻擊來的有效!”
並沒退下的長孫無忌有點驚異於王易新提的這個建議,他在想了想後,再次問王易道:“大漠一帶,皆是高寒蠻荒之地,不適合人居住,若我派兵駐守,將士所需之軍需,供應必當非常困難,若糧草供應不及,軍隊必定生亂,到時不要威服北胡部落,連自保都有難度!這如何解決?”
王易向長孫無忌行了禮,再對李世民作禮奏道:“陛下,北胡之地,雖然處於高寒地帶,但也肯定有許多能居住的地方,不然,胡人何以生存?據臣所瞭解,那一帶廣佈草原,可以放牧,還有數量不少的湖泊,有水的地方還可以耕種,我們所駐大軍除靠後方糧食供應外,還可以開展軍事屯田,在鎮守邊關的同時,放牧耕種,自給自足,那樣即使遭遇後方供應不及的情況,也不會出亂的!”
王易這話的很堅定的,後世北方不是有那麼多的大城市嗎?不論是外蒙、還是內蒙,人口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城市也不少,那些地方現在也一樣可以住很多的人,成為城市的。
再者,軍事屯田這種以軍養軍的方法,無數軍事名家都曾經採取,特別是歷史上明朝的時候,軍事屯田更是普遍,這對保證駐屯在離內地很遠的那些邊關糧食物資的供應,實是非常有效的解決手段,作為軍事統帥的李世民,王易想著他也肯定能理解。
長孫無忌沒接著辯駁,倒是李世民開口話了:“王愛卿所提幾議,朕聽了覺得非常有理,先退下吧,其他諸位愛卿,還有建議可儘管一一來!”
第一百零四章舌戰群臣
第一百零四章舌戰群臣,到址
第一百零五章 朕受益匪淺
第一百零五章朕受益匪淺
王易很是不解地退了回來,他還有一些想的話沒講出來,還想接著講,想不明白李世民為何在他還沒將所想的都講出來之際就讓他退下了,但在瞄了一眼李世民,看到這皇帝那大有深意的目光,也有點明白過來李世民的用意
王易作禮後退回他該站的地方,邊上那些同僚都對他投來敬佩與驚異的目光,王易也對他們微微地笑笑,收神站定,準備聽接下來朝臣們的奏言。
接著陸續有朝臣們站出來發表意見,總的來,朝臣們所發表的意見都有點類似,拿來歸類的話,基本有兩類,一類就是如魏徵所言,建議朝廷將突厥俘虜全部放歸,以免再有胡人亂華之事發生,一些則建議朝廷在透過對突厥頭人恩威並施的同時,對俘虜的突厥人嚴加看管,不讓他們成為大唐以後的敵人,而要讓他們成為大唐屬下的子民。有好幾個朝臣對王易所提建議稱讚有加,其中就有守民部尚書戴胄,戴胄在奏言中盛讚王易考慮的長遠,所提的是安邦定國之良策也!
坐在御座上的李世民只是靜聽,偶爾問詢幾句,一直未表態,在許多大臣都站出來奏言後,依然不動聲色,等待更多的人發表意見。
終於,好一會後沒有人站出來奏言了。
李世民掃視諸臣一遍,“諸位愛卿可還有議要奏?”
大部朝臣都搖搖頭,沒有人站出來。
“那今日朝議就到此為止,散朝!”李世民著,就離開御座,往殿外走去。
皇帝聽了眾臣的奏議,沒有發表意見,諸臣並不奇怪,在恭送皇帝離去後,也都各自散去。
王易跟在眾臣後面往外走,戴胄走了過來,輕聲地稱讚了王易幾句,王易此議,實是比其他朝臣所提更長遠,一定會得皇帝的稱讚的。
王易也只是一個勁地表示謙虛,與戴胄作別後,依然慢慢地往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