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中國自古就流傳著很多子女努力去滿足父母願望的感人故事,甚至在《三國演義》中也有一個“親所好,力為具”的典範人物。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誰呢?

再給大家講個故事,叫懷橘遺親。在漢朝末年的時候有一位孝子叫陸績,字公紀。他六歲的時候,就到九江去拜見袁術,袁術一看這個小孩年齡雖小,但乖巧又有才華,就很喜歡他,拿了當時非常珍貴的橘子去招待他。而陸績卻悄悄地把兩個橘子藏在懷裡,等到跟袁術告別的時候,他跪下來行禮,懷裡的兩個橘子滾了出來。袁術很奇怪:我請你吃橘子,又沒有規定你吃幾個,你幹嗎藏兩個橘子呢?陸績就跪著說:我媽媽一向很喜歡吃橘子,我想把這兩個橘子帶回去孝敬我的母親。袁術深受感動,陸績也因這件事情名聲顯赫,作為“親所好,力為具”的典範人物而留名青史。這個陸績不是等閒之輩,也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三國志》裡面有這個人的記載,他是今天江蘇蘇州一帶的人,大概公元187年出生,公元219年去世,活了三十出頭,很年輕就去世了。東漢末年,他是孫權手下的一個官吏,年紀輕輕就做到了鬱林太守。他這個懷橘遺親的故事非常有名,《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有一個人跳出來跟諸葛亮辯論,諸葛亮一看,陸績啊?就看著他笑笑說:“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意思是:你就是那個在袁術面前往兜裡藏起兩個橘子的陸績啊?由此看出,陸績給諸葛亮的第一印象就是:你就是小時候藏橘子的那個人。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入則孝之二(4)

《弟子規》要求我們“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但是有時我們為了能讓父母高興,滿足父母的願望,可能會引起別人的誤解,甚至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應該去做嗎?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傳統中實在是太多了。而有的時候,古人為了做到這一點,還會引起別人的誤解。為了讓尊長高興,儘量地滿足尊長喜好,反而給自己帶來麻煩,讓人一時間看低了你,這個事情都是有的。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叫毛義捧檄慰母心。這個故事見於《二十四史》裡面的《後漢書》。東漢時期,虞江人毛義家裡非常貧窮,但是他卻以孝敬母親而聞名。當時有一位南陽太守張奉,慕名到毛義家裡拜訪,正好碰到一件事情,什麼事情呢?因為毛義名聲太高,朝廷就委任他當安陽縣令,南陽太守到他家拜訪的時候,這個委任狀正好送到毛義家。南陽太守看到毛義歡天喜地,捧著這個詔書又跳又蹦地去跟媽媽稟告:媽媽,我當官了,媽媽,我當官了。這一下,南陽太守不就對他印象很壞嗎?原來你是一個熱衷於功名的人啊!外面說你很清高,怎麼剛收到委任狀就忘乎所以,歡天喜地。所以一時間大家對毛義印象很壞,覺得他就是個偽君子,一旦當官,尾巴都露出來了。毛義沒有申辯,你怎麼申辯?然而幾年以後,毛義的母親去世,他馬上辭官回鄉,守著母親的墓再也不出來。朝廷幾次三番以更高的官位請他出山,都被毛義拒絕。這個時候,那位南陽太守和曾經誤解毛義的人才明白,毛義之所以在當時歡天喜地,活蹦亂跳,向母親報喜,就是想讓媽媽知道自己的兒子也有為社會服務的一天,有得到朝廷重用的一天,這都是為了讓媽媽高興而已,並不是說他內心真的多想當官,如果他官迷心竅,怎麼後來朝廷幾次三番徵召,他都不出來呢?這一下大家才知道,毛義真正是“親所好,力為具”,因為媽媽希望看到兒子有出息,所以我要努力去做。

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傳統中還有很多,像“親所惡,謹為去”在傳統當中也有數不清的故事。有些故事今天我們都難以理解,而且也沒有必要去效仿。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確有很多人是這樣去做的,這樣去對待尊長的。而《弟子規》裡面貌似很簡單的話,都是從這些活生生的事例當中總結、歸納出來的。

很多人認為只要把父母照顧好了,就是孝敬父母。但是《弟子規》卻認為“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如果我們自己受傷了,或者自己品德有問題,也是不孝,這是為什麼呢?

古人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的身體、我的頭髮、我的面板都是父母給的,如果我要孝敬父母,就應該善待自己,好好愛護父母給的這個身體,這才叫孝心。所以古代的男子是不理髮的,都要把頭髮留著。但是古人有的時候也以此表示一種極端的感情:如果你收到女孩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