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衛是效忠於李顯,可是這些已經沒有什麼大礙了。
事到如今,一切水到渠成,終於還是圖窮匕見。
乖乖坐在一側的李旦沒有做聲,他選擇了沉默,小心翼翼的觀察著每一個人的動靜,在他動身來洛陽的時候,他本有許多的擔心,生怕再抵達洛陽之後,會大難臨頭,也擔心接下來,自己會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可是他萬萬想不到。迎接他的,卻是即將到來的黃袍加身。
他是個內斂的人,並沒有露出任何的喜悅之色,只是平靜的看著這一切,既然母皇打定了主意,那麼自會有安排,他只需要作壁上觀就好了。
狄仁傑終於出來了,他正色道:“陛下,臣期期以為不可,太子醇厚。聲名遠播,而百官信服,豈可只因他在孟津的一些小事,而輕易廢除,太子乃仁愛之人,異日必定是聖君,陛下此舉,只會引起天下人的猜忌。況且太子乃三子,自古便有立嫡以長的說法。一旦反覆,只怕群言洶洶,滋生不必要的麻煩。”
武則天對這句話,顯得不屑於顧。她只是抿抿嘴,淡淡一笑,並沒有反駁。
可是狄仁傑開了頭,其他人也都有了勇氣。鄭榮正色道:“無規矩不成方圓,易儲更非兒戲,太子乃陛下所出。若廢黜,豈非為人所笑。韋氏固有無狀之處,可是隻因此而輕廢太子,難以服眾。”
又有人出來,仗義執言了一通。
只有崔詧沒有說話,崔詧抬眸,只是看著武則天。
而恰恰是武則天也同樣在看他。
任何一個大的政策,若是得不到宰相的支援,都會舉步維艱,即便是武則天,也必須得明白崔詧的態度。
雙方顯然都在猜測對方的心思,良久之後,崔詧嘆了口氣,道:“陛下,當今太子,在宗室諸子之中,並非最賢,可是狄公所言甚是,當今太子,卻最是仁愛,若是太子輕廢,那麼陛下拿什麼去說服天下人呢?老臣所言,處處是為了社稷考量,陛下啊,臣只恐一旦龍門無主,又是一番的虛位以待,最後禍起於蕭牆之內。”
他說出了擔憂。
現在好不容易穩定了下來,可是一旦太子廢了,新太子固然是李旦,可是別人肯服氣嗎?不服氣,就會有人爭有人搶,何必要惹這個麻煩?
崔詧的話,顯然火藥味是最少的,可是裡頭的含義,卻是令人深思,這些年來,發生了多少的變亂,又死了多少人,難道還不夠嗎?好不容易安生了一兩年,實在是不能再鬧了。
武則天彷彿早預料到有這樣大的阻力似得,她抿了抿朱唇,道:“相王李旦,也是朕的兒子,既仁愛且有賢能,這樣的人,可以為人君。”
斬釘截鐵的話,直接把李旦推到了風口浪尖,李旦的臉色依然很平靜,他選擇了閉嘴,因為這個時候,是母皇與大臣們之間的交鋒,與他無關。
狄仁傑大怒,別看有時候狄仁傑也會裝孫子,可是這個節骨眼,他卻不知從哪裡來的勇氣,他正色道:“陛下,莫忘了廬陵王!”
這句話實在是膽大包天,廬陵王雖然過繼給了李弘,在法理上,也是李弘的兒子,可是畢竟是李旦所出,狄仁傑舊事重提,實在是因為急眼了,他知道一旦不能讓武則天回心轉意,而接下來,可能發生的災難。
啪……
武則天震怒,她眼眸裡掠過了一絲殺機。
她狠狠拍案。
殿中頓時鴉雀無聲。
只有狄仁傑凜然無懼,他上前一步,道:“陛下乃是聖君,理應知道……”
武則天厲聲道:“夠了!”
狄仁傑依舊不為所動:“臣乃仗義執言,豈有夠了的道理!”
武則天豁然而起,目中帶著決然:“來,將狄仁傑拿下!”
一時之間,殿中大亂,有人要為狄仁傑求饒,有人面如土色,狄仁傑道:“臣願引頸受戮,只願陛下三思,太子不可廢!”
武則天已是拂袖,冷冷一笑,只拋下兩句話:“下獄!”
眾臣目瞪口呆,李旦已是在慌亂之中悄然而去,一隊武士衝進來,要拿狄仁傑,崔詧與幾個大臣忙是攔住,崔詧道:“我自要向陛下求情,爾等且慢。”
那侍衛官道:“崔公,陛下既有口諭,我等不過奉旨行事,君命如山,不敢相違,崔公若要求情,自然趕緊去就是,只是我等……”他說罷,厲聲道:“將狄仁傑拿下。”
此時在這裡糾纏,顯然是不智了,崔詧二話不說,只是看了一眼,倡議道:“老夫這就去求見,爾等各自散去,國事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