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些時日,就有成千上萬匹牛馬自塞外送來?”
秦少游道:“是,商隊送茶葉和布匹去塞外的狼子堡,交易之後,再將皮毛和牛馬運回來,如今臣就在推廣這些東西,已經頗見成效。”
武則天對此很有興趣,她不由道:“推廣牛馬,你繼續說說看。”
秦少游道:“這天下金貴的東西,無非有兩種,一個是人,一個是地。可是人力畢竟有限,那麼就大力推廣牛來取代人力,從前一人最多也就種植三十畝地,現在多了牛,一人可以種六十畝,多餘的人,自然也就不必把心思放在地裡了,至於推廣馬,則是作為代步,人若是步行,一天也去不了方圓五十里外的地方,可是有了馬,便是上百里也去得,若是行走快捷了一些,益處也是良多。”
在經濟方面,秦少游確實一直都在牛馬的推廣方面進行努力。
他對武則天的話是點到即止,只怕這些東西,武則天也聽不甚懂,可是秦少游卻知道,這裡頭當真有莫大的好處。牛能解放人力,而人力解放,就可以在不減產的情況之下,大量的務工,如此一來,種地的人種植面積擴大,可以種更多糧食,也就能吃飽飯,而務工的人可以製造各種貨物,來增加自己的收益,人的收益提高,消費能力也就水漲船高,便能買到更多生產出來的貨物,這是一個正的迴圈,在務農為本的同時,漸漸的走上一種的經濟方式。
至於馬匹,表面上只是代步,其實卻能讓人活動範圍增加,小農之所以是小農,是因為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只是一個巴掌大的天地,所以即便有好的種子,也難以推廣,即便有更時新的出現,也與他們無關。在這個時代,除了士族子弟和商賈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井底之蛙,有的人一輩子都走不出方圓百里的地界,對世界的認知,也僅限於此,而一旦增加了活動的範圍,若是馬能夠大批的普及,那麼人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更加擴大,許多東西可以迅速的進行推廣,一些新的耕種概念,也可以迅速的進行傳播,小農與士族之間,其實最大的鴻溝不是財富的多寡,某種程度,卻是眼界的高低,所以絕大多數人,都將小農斥為愚民。而一旦人的流動性增強,原先的小農經濟就更加不堪一擊,這幾乎是壓垮小農經濟的最後一棵稻草,同時也可大大的刺激消費。
秦少游對此很是上心,所以從狼子堡運來的牛馬,他幾乎都是賤價兜售,對一些貧困的人,甚至直接補償耕牛,想盡辦法,藉助這些畜力,提高人的眼界,提高他們的生產效率。
況且這個時代,因為生產力低下,所以許多的土地因為人力有所不及,都難以耕種,而一旦有了畜力,接下來應當會出現一個新的墾荒潮,弘農郡地田地,只怕要增加許多。
…………………………………………………………………………………………………………………………………………………………………………………………………………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續……)
第三百二十三章:盡忠職守
在這個生產力較為落後的時代,大量的人輕農重商,確實是極容易出現問題的。
在新的生產工具和農業技術出現之前,任何吸引農人脫離土地的方法都可能招致滅頂之災。
而秦少游唯一能做的,就是緩解這種情況,而要緩解,唯一的辦法就是用畜力代替人力。
本來要實現這種想法,確實頗有些困難,幸好,他的殺手鐧就是牛馬,這些牛馬,都是他用一錢不值的茶葉換來,並且在狼子堡苦心經營之下的產物,而如今,秦少游雖然在茶葉方面做的是賺錢的買賣,可是在牛馬方面,卻幾乎只能收回成本。
只是……這雖然是無奈的選擇,卻是無法避免,生產力要提高,糧食的產量要增長,就必須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是用農業來哺育工商,將來遲早還是要用工商來反哺農業。
武則天當然是門外漢,她對這一套並不熟悉,只是聽了個一知半解,不過她的心思顯然並不在這上頭,她關心秦少游,不過是因為親戚的聯絡,還有將來需要倚重秦少游罷了。
秦少游做的舉動,確實讓她大開眼界,短短數月之間,將神策府與關東士族接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攻守同盟的關係,無形之中,神策府地地位已經讓人更加不可小視了。
武則天對此顯得滿意,她笑了笑,道:“牛馬的事,朕也不同,不過料來,你說的總不會錯,朕聽說哪,朕的幾個兄弟。和韋氏走得很近,這些事,你知道嗎?”
武三思以及武承嗣確實和韋氏關係打的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