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武則天剛剛登基,風雨飄搖,天下動盪不安,所以此事也就得到了貫徹,可是到了後來,天下漸安,對於這植樹造林之事,武則天也就沒什麼興致,種樹的事雖然荒廢,可是旨意卻已下達,所以那兒一直荒著,開墾的人因為朝廷的禁令而去不得,造林的又因為朝廷對此不熱心,也沒人去過問。
而如今,武則天猛地想了起來,卻似乎想要將那塊地變廢為寶。
………………………………………………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續……)
第二百六十四章:極盡優榮
孟津的河對岸,就是蒲州的河東縣與河西縣,而這兩縣的交界之處,便是這處‘下馬地’。
古人打仗,最借重的就是地勢,因而往往用河水、山林來構築防線,洛陽乃是都城,又是天下的中心,卻偏偏又是四戰之地,所以構築這下馬林的策略,雖然沒有施行,可是這塊‘林子’的土地卻一直空置到了現在。
武則天要將這塊地賜給天策府,或許對於別人來說,確實是一個為難的問題,畢竟這塊地足有一個縣的面積,連綿百里,是沿著河岸的狹長星月地帶,又與孟津河岸相望,只要渡過了河,便可直達河南府,可是這裡畢竟是荒地,已經荒廢了許多年,想要將這裡開闢成魚米之鄉,不知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
況且對古人來說,地就是出糧的,而事實上,這個時代的耕種水平並不太高,糧食的價格雖有貴賤,得看著年成,可是即便遇到了災年,糧價暴漲,以現在對土地的利用率來說,這樣的糧產量,只怕也不值幾個錢。
所以在唐初的時候,朝廷甚至下旨鼓勵大家開荒,這荒地,誰開出來的就歸屬於誰所有,天下到處都是無主之地,偏生這開荒的進度卻很是緩慢,問題的癥結還是在這裡,就是開荒所需的人力物力,還有大量的時間,即便能轉換成土地,可是這些田地耕種播種之後,一年的收益,怕也不及開荒所需的一成。幾個人不吃不喝,購買農具,花費了極大的氣力,開出十幾畝地來,這地裡一年的收益,怕也只能勉強養活一兩口人罷了。
當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的時候,大家的心思自然也就放在了自己的本業上。
更何況此時人口正在逐漸恢復。可是事實上,終究不似明朝中後期和滿清的中後期那般,陷入了人多地少的窘境,這個時代,疆土遠甚於後世的明清,而人口,只怕連後世的十之一二都未必有。說穿了,大家不缺地,缺的卻是好地,土地哪裡都有。很多地方的土地都是不值一錢,可是那些值錢的土地卻是寥寥無幾。
畢竟這個時代,只靠人力將一畝田地轉換成良田,遠遠及不上後世,那些不毛之地,某種程度來說,是沒有任何經濟價值的。
所以武則天提出這個意思的時候,竟是無人反對,其實說起來。天子這樣的許諾是有些過分了,無論是國公還是天策衛的封土,都有禮制的規定,軍墾屯田的概念。古已有之,可是將這諾大的土地來做天策衛屯田之所的,卻實在有些罕見,畢竟那下馬地實在不小。
他們預設的原因。一方面是這個風口浪尖,實在沒有反對的必要,另外一方面。大家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這種不毛之地,送誰都不樂意,秦少游肯接受,就已是再好不過了。
秦少游聽了,卻是大喜過望。
有一句話叫做,你之砒霜,我之甘露。這塊地,對別人來說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可是對於秦少游,卻是寶貝疙瘩,其實到了如今,秦少游現在有的是錢糧,唯一缺乏的就是人口,而人口就必須得有土地來承載,有地才會有人,況且秦少游縱然是控制住了孟津,孟津的碼頭也在秦少游的囊中,可問題就在於,河的對岸卻沒有一處屬於自己的碼頭,這就導致許多貨物的水運還需要受制於人,雖然天策衛的東西,一般人也不敢刁難,可是秦少游在河北,完全沒有一丁點立足之地,哪裡能弄出一群利益相關的利益連結出來。
這塊地……秦少游完全不介意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好生締造,而天策衛也不再龜縮於河南府,而是將商業勢力蔓延到河北去。
至於土地的產出,就不是秦少游關心的事了,以現在秦家莊的諸多買賣,土地上產出多少東西,秦家莊都可以吃下來。
自然,這些規劃是以後的事,現在還是要解決當下的問題。
秦少游生怕武則天反悔,連忙謝了恩典。
武則天則是深深地看了秦少游一眼,道:“既然如此,就這麼辦了吧,本來呢,這秦少游在殿中和朕唱反調,朕是不願意再對他大加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