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里的衛星和離地面800公里的衛星代表了不同的勢能一樣。當電子既不放射也不吸收能量的時候,它就穩定地在一條軌道上運動。當它吸收了一定的能量,它就從原先的那個軌道消失,神秘地出現在離核較遠的一條能量更高的軌道上。反過來,當它絕望地向著核墜落,就放射出它在高能軌道上所搜刮的能量來。
人們很快就發現,一個原子的化學性質,主要取決於它最外層的電子數量,並由此表現出有規律的週期性來。但是人們也曾經十分疑惑,那就是對於擁有眾多電子的重元素來說,為什麼它的一些電子能夠長期地佔據外層的電子軌道,而不會失去能量落到靠近原子核的低層軌道上去。這個疑問由年輕的泡利在1925年做出瞭解答:他發現,沒有兩個電子能夠享有同樣的狀態,而一層軌道所能夠包容的不同狀態,其數目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一個軌道有著一定的容量。當電子填滿了一個軌道後,其他電子便無法再加入到這個軌道中來。
一個原子就像一幢宿舍,每間房間都有一個四位數的門牌號碼。底樓只有兩間房間,分別是1001和1002。而二樓則有8間房間,門牌分別是2001,2002,2101,2102,2111,2112,2121和2122。越是高層的樓,它的房間數量就越多。脾氣暴躁的管理員泡利在大門口張貼了一張佈告,宣佈沒有兩個電子房客可以入住同一間房屋。於是電子們爭先恐後地湧入這幢大廈,先到的兩位佔據了底樓那兩個價廉物美的房間,後來者因為底樓已經住滿,便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開始填充二樓的房間。二樓住滿後,又輪到三樓、四樓……一直到租金離譜的六樓、七樓、八樓。不幸住在高處的電子雖然入不敷出,卻沒有辦法,因為樓下都住滿了人,沒法搬走。叫苦不迭的他們把泡利那蠻橫的規定稱作“不相容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