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hill,他於1969年從狄拉克手裡接過劍橋盧卡薩教授的席位,也就是牛頓曾擔任過的那個)於皇家學會紀念牛頓《原理》發表300週年的集會上發表了轟動一時的道歉:“現在我們都深深意識到,我們的前輩對牛頓力學的驚人成就是那樣崇拜,這使他們把它總結成一種可預言的系統。而且說實話,我們在1960年以前也大都傾向於相信這個說法,但現在我們知道這是錯誤的。我們以前曾經誤導了公眾,向他們宣傳說滿足牛頓運動定律的系統是決定論的,但是這在1960年後已被證明不是真的。我們都願意在此向公眾表示道歉。”
(wearealldeeplyconscioustodaythattheenthusiasmofourforebearsforthemarvelousachievementsofnewtonianmechanicsledthemtomakegeneralizationsinthisareaofpredictabilitywhich;indeed;wemayhavegenerallytendedtobelievebefore1960;butwhichwenowrecognizewerefalse。wecollectivelywishtoapologizeforhavingmisledthegeneraleducatedpublicbyspreadingideasaboutthedeterminismofsystemssatisfyingnewton'slawsofmotionthat;after1960;weretobeprovedincorrect。)
決定論的垮臺是否註定了自由意志的興起?這在哲學上是很值得探討的。事實上,在量子論之後,物理學越來越陷於形而上學的爭論中。也許形而上學(metaphysics)應該改個名字叫“量子論之後”(metaquantum)。在我們的史話後面,我們會詳細地探討這些問題。
ianstewart寫過一本關於混沌的書,書名也叫《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文字優美,很值得一讀,當然和我們的史話沒什麼聯絡。我用這個名字,一方面是想強調決定論的興衰是我們史話的中心話題,另外,畢竟愛因斯坦這句名言本來的版權是屬於量子論的。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6…5)
版權所有:castor_v_pollux原作提交時間:2003…11…0618:58:15
第六章 大一統
五
在我們出發去回顧新量子論與經典決定論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悲壯決戰之前,在本章的最後還是讓我們先來關注一下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我們的微粒和波動的宿怨。波恩的機率解釋無疑是對薛定諤傳統波動解釋的一個沉重打擊,現在,微粒似乎可以暫時高興一下了。
“看,”它嘲笑對手說,“薛定諤也救不了你,他對波函式的解釋是站不住腳的。難怪總是有人說,薛定諤的方程比薛定諤本人還聰明哪。波恩的機率才是有道理的,電子始終是一個電子,任何時候你觀察它,它都是一個粒子,你吵嚷多年的所謂波,原來只是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機率’罷了。哈哈,把這個頭銜讓給你,我倒是毫無異議的,但你得首先承認我的正統地位。”
但是波動沒有被嚇倒,說實話,雙方300年的恩怨纏結,經過那麼多風風雨雨,早就練就了處變不驚的本領。“哦,是嗎?”它冷靜地回應道,“恐怕事情不如你想象得那麼簡單吧?我們不如縮小到電子那個尺寸,去親身感受一下一個電子在雙縫實驗中的經歷如何?
”
微粒遲疑了一下便接受了:“好吧,讓你徹底死心也好。”
那麼,現在讓我們也想象自己縮小到電子那個尺寸,跟著它一起去看看事實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個電子的直徑小於一億分之一埃,也就是10^…23米,它的質量小於10^…30千克,變得這樣小,看來這必定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呢。
好,現在我們已經和一個電子一樣大了,突然縮小了那麼多,還真有點不適應,看出去的世界也變得模糊扭曲起來。不過,我們第一次發現,世界原來那麼空曠,幾乎是空無一物,這也情有可原,從我們的尺度看來,原子核應該像是遠在天邊吧?好,現在迎面來了一個電子,這是個好機會,讓我們睜大眼睛,仔細地看一看它究竟是個粒子還是波?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