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怎樣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1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領域,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審美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識形態的富於審美特性的種類,但另一方面又滲透著社會生活以及其他意識形態的因子,與它們複雜地糾纏在一起。因此,審美意識形態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浸染、彼此滲透的狀況。
2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是指文學的審美表現過程中與意識形態相互浸染、彼此滲透的狀況表明審美中浸透了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巧借審美傳達出來。具體地說,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表現在,文學成為具有無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話語與社會權力結構之間的多重關聯域,其直接的無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總是與深層的功利性、理性和認識性等纏繞在一起。如果從目的、方式和態度三方面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表現為無功利性與功利性、形象性與理性、情感性與認識性的相互滲透狀況。從目的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表現在,文學不帶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無功利的,但這種無功利本身也隱含有某種功利意圖;從方式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表現在,文學處處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種理性;從態度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表現在,文學富於情感性,但也帶有某種認識性。以上三方面表明,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在無功利、形象、情感中隱含功利、理性和認識。
4、什麼是話語蘊籍?怎樣理解文學的話語蘊籍屬性?
1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從創作看,任何表達意圖、任何社會權力關係的糾纏都必須蘊含到話語系統中,透過話語系統去顯現。從閱讀和批評看,處於社會語境中的讀者對文學意義和屬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須根據這種話語蘊藉。總之,文學活動作為處於特定社會“語境”中的“說話人”與“受話人”透過“文字”而展開的“溝通”過程,其五要素(說話人、受話人、文字、語境和溝通)無一不是存在於話語系統中,由話語系統蘊藉而成。可以說,離開話語系統的蘊藉便不存在文學活動。文學活動作為話語蘊藉,主要是指文學的屬性和意義存在於特定話語系統的創作和接受過程中,彷彿具有無限的生成與闡釋可能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字帶有話語蘊籍屬性。文字作為話語蘊藉,則是指文字內部由於話語的特殊組合彷彿包含有意義生成的無限可能性。整體的文學話語蘊藉活動需要沉落為具體文字的話語蘊藉,而文字的話語蘊藉也應當納入完整的社會話語蘊藉實踐中去闡明。文學的話語蘊藉特點常常更具體的體現在兩中較為典範的文字修辭形態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字的話語蘊藉的典範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話語中隱含或蘊蓄彷彿無限的意味,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含混是文字的話語蘊藉的典範形態之一,指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話語蘊含多重不同意義,有多種“讀法”。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並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3、雅與俗:文學藝術的雅與俗的界限僅是相對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並且隨著時間的流變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4、以人為本:
5、繼承與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學藝術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
6、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是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的一個根本性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