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四的地方鬼混。別當我不知道你早幾日就回來了,連家門都不進,就在酒館裡瞎混。”說完,斜了他一眼。
“娘,我哪裡是瞎混了,我哪是去談事情呢。”說完,癟了癟嘴,好吧,這事是他理虧,都到了家門口了,也不回家,還在外頭呆了幾天,怎麼著也是討罵,誰讓他這回的主顧那麼固執呢,任他嘴皮子說破了,也不為所動,虧得自己耐心好啊,跟了他一路,又生生磨了他幾日,他這才鬆口。老天保佑,他下回再也不想碰到這樣的主顧了,真是累死了。
“談事談得路過自家的大門口了,都不進家門的,你倒是越活越回去了,你當你是大禹啊,三過家門而不入?要不是那天六子在街上看到你,我看你還不打算回來呢。”李氏白了他一眼。
“娘啊,我錯了,我錯了還不行嗎?”樓河圖見李氏有些火氣,連忙告饒,他不是大哥,能三言兩語安撫好娘,她要是真火了,這接下來的日子,可有段時候不得消停了。
“哼,二孃,咱們走,讓他們哥倆待著去。”李氏哼了一聲,拉著嫿貞就邁開步子走出大廳,留了樓洛書和樓河圖兩兄弟你看我,我看你,最後一致道同的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以下,附上唐朝的婚禮習俗:
(ps:咱們柳妹妹穿越之前的事,可憐女主沒有感受到古人的婚禮,是何其的隆重啊,尤其是富貴人家娶正室啊~~~)
舉行婚禮的時間,古制在黃昏之時,故稱〃昏禮〃。隋唐五代時期亦沿襲古代傳統。《舊唐書·輿服志》:〃士庶親迎之儀,備諸六禮,所以承宗廟,事舅姑,當須昏以為期,詰朝謁見。〃即晚上成婚,次日早上謁見舅姑(公婆)。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何處春深好,春深娶婦家。兩行籠裡燭,一樹扇間花。賓拜登華席,親迎障噫車。催妝詩未了,星斗漸傾斜。〃詩中描繪了男方於晚上打著燈籠去迎親的情景。但是唐朝已有於拂曉舉行婚禮者,所以段成式(約803…863){{酉陽雜俎》續集卷四《貶誤》中有〃今行禮於曉際,質明行事〃的說法。
婚禮的內容,《封氏聞見記》卷五《花燭》雲:〃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堵、卻扇及觀花燭之事,又有b地、安帳、並拜堂之禮。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又云:〃今上詔令有司約古禮今儀。禮儀使太子少師顏真卿、中書舍人於邵等奏:請停障車、下堵、觀花燭及卻扇詩;並請依古禮見舅姑於堂上,薦棗、粟、胺修,無拜堂之儀。又氈帳起自北朝穹廬之制,請皆不設。惟於堂室中置帳以紫綾幔為之。又,除俗禁子、午、卯、酉年謂之'當梁',嫁娶者,雲'婦姑不相見'。〃文中〃今上〃指唐德宗,所謂〃近代〃當包括唐德宗以前的隋唐時代。唐德宗以後,人們也沒有因為顏真卿等人的奏請而停障車等內容,且是依舊按古制及當時習俗行事。
隋唐五代時期,大致從親迎到婚禮完畢主要有催妝、障車、打婿、轉席、坐鞍、青廬拜堂、踟新婦跡、弄新婦、卻扇、拜舅姑等內容。
催妝即隨新郎而來的親迎隊伍到新娘家後,高聲朗誦催妝詩,營造婚禮的歡樂氣氛,同時催促新娘儘快打扮停當,早點出來乘車去新郎家完婚。唐人有許多《催妝》詩,正是這種婚禮內容的反映。
打婿即婦家親賓婦女,以竹杖戲打新郎取樂。
催妝和打婿原為北方胡族的習俗,是古代掠婚的遺蹟,其後傳人中原。障車即在新郎迎接新娘到家之前,親友擁蔽於道,攔住新郎新娘的車子嬉笑,索要酒食、錢物,並向新人表示祝福。
轉席是因為新娘進門不能腳著地面,所以新郎家大門前鋪有幾條氈褥,當新娘走上第二條氈褥後,青衣(婦人)將第一條氈褥轉(傳)到前面那條氈褥之前,依此類推,直到新娘進屋。轉席象徵新娘從此為夫家傳宗接代,前程似錦。
新娘走完轉席進門時,要從擺在門口的馬鞍上跨過去,或者坐一下再進去,這就是〃坐鞍〃,寓意婚後生活平安。坐鞍又叫乘鞍,原為北方風俗,漸為唐人所用。
青廬拜堂,青廬指新郎家宅外II缶時以青布幔為屋,新郎迎新娘至此交拜,故稱青廬拜堂。青布幔為屋原先也是北方風俗。
踟新婦跡,《酉陽雜俎》前集卷一《禮異》雲:新娘進門,〃舅姑以下悉從便門出,更從門人,言當踟新婦跡〃。
弄新婦指賀喜親朋戲弄新娘,以示慶賀。
唐人成婚之夕新娘以扇子遮臉,新郎則誦詩讓新娘將扇子拿開(即卻扇或去扇),此詩稱為〃卻扇詩〃。如果新郎不能詩,也可請人代為詩而誦之。唐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