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法。
就連和氏璧的失落,都有多種版本,有在戰亂中不慎丟失的,有帝王抱著人被焚玉不見了的,有被秘密藏起沒能找回的。甚至明清時期,還有帝王在找尋,發現了蛛絲馬跡的。
如果真的和乾隆宮廷藏玉有關,那麼就說明乾隆皇帝也曾經找尋過,找沒找到不說,起碼是得到了一定的線索。
這倒是很容易關聯。要真正算起來,乾隆雖然比他爺爺康熙少當了一年皇帝,有六十年,但要加上三年太上皇,他就成了華夏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對於華夏封建王朝的君主來說,在位時間長,一般意味著活得時間長,那些幾歲登基的另當別論。活得時間長,說明身體好。伏案忙碌,心力交瘁的人是很難身體好的,哪怕吃得再好,御醫再高明。
承襲了康熙和雍正打下的大好局面,乾隆一朝,是最富有的一朝,而乾隆似乎也相對最清閒,下下江南,收藏古玩,吟詩作賦,玩得挺嗨。
所以,他最有心力也最有能力去尋找和氏璧。和氏璧失落那麼多年,他去找尋,已經不完全是因為這個華夏正宗傳國玉璽的意義了,他在有時間折騰閒情逸趣的情況下,肯定是有強烈的好奇心的。
其實唐易一直也很好奇。
他最好奇的一點就是,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種。這個目前沒有定論,但玉質很好那是肯定的。綜合各種正史野史,顏色似乎是白中泛綠,同時有一定瑩潤的質感。
當然,這是內裡的玉質玉色。而楚人卞和在楚地發現的,是一塊璞玉,就是可能沒完全顯露玉質。
和田玉產自和田一帶,藍田玉產自藍田一帶,岫玉產自東北,獨山玉產自中原省。楚地並沒有很出名的玉礦,怎麼會撿到一塊璞玉?
而且,一開始這塊璞玉被認為是石頭,雖然是璞玉,表面可能有石皮之類的東西,但是楚王不認識,楚國玉匠不可能不認識吧?結果就是不認識,不然卞和也不會丟了雙足。
這一點自然不只是唐易考慮到了,前人也都考慮到了。
在民國年間,有學者曾經提出,和氏璧有可能是產自楚地的拉長石。因為有的拉長石具有潔白和碧綠的閃光,而且不經打磨很難看到這種閃光,故而才出現一開始不被辨識的情況。
同時,楚地具備出產拉長石的基礎岩脈,但是迄今沒有發現具有寶石性質的拉長石。卞和無意中發現的那一塊,就是罕見的極致,此後再沒發現也有可能。
唐易見過質地很好的拉長石。只有帶著暈彩的拉長石才會被當做寶石。
但是唐易並不認同和氏璧是拉長石的觀點。倒不是因為拉長石市場認同度低,價格不高。而且他也不懂寶石學。他之所以不認同,是從“氣質”上。
人有氣質,玉石也有。拉長石不夠穩重大氣,絕對入不了帝王這種檔次的法眼!
推斷是正確,可能很複雜,但推斷是錯誤,一條足矣!這一條理由有點兒虛,但卻經得起推敲。
還有更有意思的一件事兒。
華夏曆史上,除了和氏璧,還有一件寶物名揚千古,為帝王所爭,那就是隋侯之珠。和璧隋珠,齊名天下。
這個隋侯之珠,也是在楚地發現的!
隋侯,周王朝的封侯,封地就在楚地。不過隋侯之珠的得來更是個傳說。隋侯出遊的時候因為救了一條巨蛇,得饋巨珠,這就是隋侯之珠。後來被拼搶,落到了秦始皇手中。
也就是說,和璧隋珠,都被秦始皇得了。只不過和氏璧後來又脫手了。
這一點,唐易親身印證了,玄黃神燈上的月珠,就是隋侯之珠,肯定是被秦始皇得了,傳聞秦皇死後中不知所蹤,其實是他安排徐福用在了玄黃神燈上。
不過,隋侯之珠,不管是唐易還是徵集辦的高手,都辨識不出是什麼材質,而且在玄黃神燈上光彩照人,取下來卻比較暗淡。也肯定不是有人推斷的那樣,是螢石夜明珠。
照此推斷,和氏璧的材質,也極有可能聞所未聞,是一種無法辨識的材質。
唐易在勾連這些的時候,倏然有了一個閃念:秦始皇得了和璧隋珠,將隋珠用在玄黃神燈上,那和璧呢?雖然雕成了玉璽,但是這件和璧玉璽,會不會和玄黃神燈也有什麼關係?
楚地,位於華夏南北方交界之處,兩件齊名天下的寶物,都出自這裡,這又說明了什麼?
唐易越想越深,順著和璧玉璽和天理紫龍圖的關係,最後有點兒異想天開了。
玄黃神燈的神奇,在於出現天理紫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