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1 / 4)

小說:玄古之輪 作者:津夏

最後居然只剩下了一個如高速公路隧道口一般大小的洞口。

這個洞口的附近有不少的坑坑窪窪,有的還留有一些積水,他們在那裡補充了一點淡水,然後在洞口處猶豫了一會兒,因為照外面這廣大的水道面積來看,如果洞裡有水出來,規模一定不小,如果冒然進洞遇到水流的話,恐怕很難倖免。但他們又不知道水會什麼時候來,在這裡乾等也不是辦法,必須趁著那些帶過來的魚肉還沒有變質之前儘快地走,若在中途真的遇到大水,那也只能聽天由命了。眾人在意見達成一致後,便義無反顧地一頭扎進洞裡去。

第十六章 裂隙

洞內的地面還算平坦,只有些許的凹凸不平,走起來感覺不太明顯,應該是常年被水流沖刷而成的,洞頂和兩側的巖壁就顯得不那麼平滑了,看不出有人工開鑿的痕跡。這樣的洞穴想來也不太可能是人工開鑿出來的,當年就算有一些工匠從那個奇怪的工程裡逃到這邊,也沒有能力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鑿出這麼一個地方逃生,看來這個地方只能是大自然的造化,如果真的能從這裡逃出去,也只能說是上天的眷顧。

這洞穴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深,往裡走了一小段之後就開始出現坡度,不過還算平緩,沿著緩坡又走了一段之後就來到盡頭處。那是一處比洞穴的前段稍顯寬闊的地方,整個地面呈一個淺淺的凹坑狀,裡頭還有一些積水,同時也散佈著一些大大小小的碎石塊,小的都沒在積水下,大塊的也各有不一,略小的只有人的腦袋那麼大,最大的則有一張桌子那麼大,凌亂地散落在凹坑裡。

凹坑上方的高度要遠高於來時洞穴的洞頂,用手電光照去,發現上頭幾十米的地方也是被巨大的岩石擋住了。凹坑的四周除他們一行人來時的方向是空的以外,其餘的地方都是筆直陡峭的巖壁,只不過這些巖壁並不是完全密閉的,而是有幾道裂隙一直向上延伸,其中最大的足有兩三人的寬度,水似乎是透過這些山體裂隙從上方流下來的。

他們用手電往裂隙上方照了照,發現裡面並非是一條裂縫筆直向上,而是彎曲地向山體裡延伸,光憑站在底下觀察根本看不出裡面的結構。對於眼前的情形,他們全都心裡有數,但還是站在凹坑裡躊躇了一陣,希望這幾道山體裂隙並不是唯一的向上通道,直到發現巖壁上有一些已經非常模糊的刻畫,根本看不出畫的是什麼,卻足以肯定當年逃出來的那些工匠應該也是經由這裡向上逃生的。

他們粗略地估計了一下,從目前的位置到達海面的垂直距離至少有四千米左右,其高度相當於在以青藏高原的海拔為起點,足以攀登到珠穆拉瑪峰的峰頂,且不論山體裂隙內的情形如何,在缺少有效攀登工具的情況下,就算都能順利找到向上的道路,估計少則需要幾天,多則需要十幾天的時間,期間對於每個人的意志力和體能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打定主意後,眾人便找個地方坐下來休息了一陣,趁著帶過來的魚肉塊還沒有變質就先吃掉一些,並從凹坑的積水裡把水喝足,再把魚鰾裡灌滿水,雖然有些笨重,但還是儘量帶上,用登山繩捆著,由幾個強壯的男人輪流揹著,在關鍵時刻,魚鰾本身還可以用來當作食物。

他們選擇了最寬的一條裂隙開始向上爬,起初的一段幾乎都是垂直向上,但寬度卻剛好可以讓人的四肢撐在兩邊的巖壁上一點一點向上爬。這樣的方式對於訓練有素的人來說難度並不大,可對於愣頭青來說就不一定了,所以為了確保他的安全,他們只得把登山繩分成兩截,短的用來捆裝水的魚鰾,長的還是用來把所有人都連在一起,就像之前攀爬冰柱一樣。

過了這段垂直的裂隙之後,裂隙的走向開始趨於平緩,朝著橫向延伸,他們稍事休息便繼續前進。走了一段之後才漸漸地發現,這山體裂隙並非像原先想像的那麼簡單,根本不是一條道直通上下,而是出現了若干個岔口,似乎每一個岔口的裡面都有無限的延伸,給人的感覺儼然是一個縱橫交錯的山體裂隙網路,除了自上而下的水流以外,沒有人能夠順利找出到底哪一條路才能夠通到地面。

當他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立刻停止了前進,因為他們知道僅憑這幾個有限的人力,要想在這錯綜複雜的山體裂隙中靠徒步的探索來找出一條出路無疑是痴人說夢。眼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找水的痕跡,希望能在某個地方找到一些積水,而這是別的地方所沒有的,這樣就等於指明瞭方向。可事實上他們在附近出現的每一個岔口都找了一遍,雖沒發現有明顯積水的地方,但地面和巖壁都有微微的潮溼,不知是因為之前水流過沒有完全乾掉,還是說這裡本就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