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將消亡,一切勞動產品將成為社會統一分配的物件;經濟執行形式方面由一個社會中心用統一的國民經濟計劃來配置社會資源,組織整個社會的生產、分配和消費(即100%計劃經濟)。”根據這個理論,首先要實施的是國有化。蘇聯用革命手段改變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使它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過程。工業國有化從1917年年底開始,於20年代末基本完成。1917年11月底,開始對大工業企業實行國有化。1918年6月,宣佈一切工業部門的大企業實行國有化。到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國有化進一步從大企業波及到小企業。1920年11月蘇維埃政府頒佈對擁有 5名僱工以上的企業實行國有化的法令之後,國有化企業從1918年8月31日的3000個增至404000個。其中,職工人數在31人以上的較大企業僅佔20%,其餘80%都是小企業和家庭手工業。1924年5月召開的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了把私人資本從國民經濟中排擠出去的任務。1926年,在實行工業化的同時,採取了取締私人資本的激烈措施。20年代末轉入了向資本主義的全面進攻,把全部工業企業不分大小一律國有化,到1928年,私營成份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從1924年的%下降為%。這樣,蘇聯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國有化。
雖然蘇聯完成了工業國有化程序,但是還是非常落後的,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不到德國的一半(這是一戰戰敗的德國),美國的八分之一,99%的耕地依靠人力和牲畜耕種,基本上是小農經濟,總體上還是個農業國,小到鉛筆,大到飛機都需要進口。到1929年,蘇聯不能生產汽車、拖拉機和飛機。為了擺脫這種局面,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同時,由於其他工業化國家敵視蘇聯並封鎖它,還不斷以武力威脅。蘇聯也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的國防力量。”他還拿當時的中國做例子說:“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1925年12月,蘇聯共產黨第14次代表大會召開,這次代表大會被歷史學家稱為工業化的大會,在這次大會上,確定了蘇聯工業化的方針政策,確定了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道路。為此蘇聯建立了與此相對應的中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調動了全國的經濟、社會資源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從1928年到1937年,蘇聯完成第一和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是改造老企業和建立新的重工業部門,1928到1941年,工業投資佔整個國民經濟投資的一半以上,其中80%投入到重工業,同時對農業進行了集體化改造。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象蘇聯這樣如此全面而細緻的規劃自己的發展程序,在那個時代,所有的生產、運輸和銷售都由國家安排,計劃力爭細緻完全,所有生產和消費都有計劃。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紐扣售價一盧布,700裡外的莫斯科也是一盧布,而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也是一盧布,而這也是計劃中的內容。
工業化需要科學與技術的支援,也需要資本的參與,而蘇聯都缺乏,為了取得相應的經費,蘇聯政府發行了國債籌集,同時降低農產品的價格,提高工業用品的價格,透過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從農民手中籌集必要的資金,同時,蘇聯還大量出口農產品和礦物原料用來購買和引進西方的技術和裝置。蘇聯的嘎斯汽車就是由美國福特公司和蘇聯共同建立的汽車聯合體生產,從1932年起,每年有10萬輛嘎斯汽車出廠。
蘇聯在進行著它的五年計劃的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問題和漏洞,很多人失業依靠政府救濟為生,引發了激烈的社會矛盾。各大公司發生嚴重的財務危機,由於蘇聯經濟一支獨繡,西方各國的大公司都願意與蘇聯做生意,以前的技術壟斷和封鎖不再成為障礙,蘇聯抓住這個時機大量引進西方的技術和人才,成為當時市場上西方先進裝置的最大買主,僅1932年,世界機器裝置出口的一半被蘇聯買走,同時蘇聯也積極引進西方的人才,馬格尼託哥爾斯克大型鋼鐵廠是由美國麥基公司以美國最先進的鋼鐵企業為藍本設計的,700多名美國和德國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分別參加了這項工程的設計和施工,美國專家約翰。卡爾德還得到了列寧勳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也有730名美國工程師,在軍工領域,蘇聯同樣引進了大量的西方先進技術和裝備,1932到1940年間,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