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土壤,藍藻可能就滿足不了,不過,我還是要試試才行。”
說實話,對於生物技術這塊,方千沫是真的沒有涉獵,“我只知道,藻類在地球上分佈很廣泛,其它的不怎麼了解。如果有困難的話,用其它的微生物來治理土壤問題也是可以的,並不一定就要藍藻的。”
李昱笑著說:“有困難才是好事,這樣研究起來樂趣才大不是麼!”
方千沫笑而不語,這也就是你李昱才會這麼想,擱地球上,是沒有人幹這種研究困難超常的事情的。
李昱在結束與方千沫的談話後,就返回生物實驗室繼續研究藻類的基因改造,現在李昱的研究對像早就不是單一的藍藻類了,其它的藻類也是他參與研究的對像。
方千沫也沒有一邊幹看著,有關的研究標本,其實就是她從地球上帶過來讓李昱研究的。
第一五七章 風雲變幻
李昱他們在莫雅基地過著世外桃園一般的生活,地球上的形式卻是風雲激盪。
距離方千沫召開產品釋出會,已經過去三個月了,今天是2019年2月14號,西方的情人節,也是農曆的初十。沒有過正月十五,就不算過完年,雖然在初七大家就正式上班了。
在這個所有人都懶洋洋,提不起上班精神的日子裡,東海市突然召開新聞釋出會,宣佈與星環埃蘭集團合作建立的第一座商業化的可控核聚變發電站正式併網投入使用。
這個訊息,讓全國的人民一時根本反應不過來。
“不是吧?這才過了三個多月,可控核聚變電站就建好投入使用了?怎麼總感覺在做夢呢!?”
“樓上的說的沒錯,大亞灣核電站,從1987年開工建設,於1994年5月6日正式投入商業執行,整整用了七年的時間,華夏的其它核電站建設週期都在5年以上。東海的這個核聚變電站,只用了三個多用就能投入使用,這是天方夜談麼?”
“就是,核聚變電站的技術含量本身就比核裂變電站高,建設週期也應該更長對!”
“樓上的你們落後了,我有內幕訊息,我表哥的朋友的兒子的女朋友的父親的好友在星環埃蘭集團能源部上班,他表示,三個月是核聚變電站的正常建設週期!”
“樓上的無圖無真相說個毛線?!”
見網上的流言四傳,東海政府隨即是網上公佈了第一座核聚變電站的引數:東海一號核聚變電站,發電機裝機容量為六臺5000mw的發電機給,總裝機容量為3萬mw,由於採取了新的能量轉化方式,每年的發電量可達2600億度電,可以滿足東海市95%的年用電量。
新的核聚變電站由於採取了新技術,佔地面積只有一平方公里,每個發電機組佔地只有五百平方米,遠遠小於核裂變電站。
這個新聞內容雖然不多,但透露的資訊不少。一個電站就幾乎能滿足現在東海市的全年用電了,如果再增加一個電站,東海豈不是可以支援全國的用電了?
一個網友指出,整個2018年全華夏的用電量大約為8萬億度電,而東海的一個核聚變電站的年發電量為2600億度電,也就是說,全國建30個核聚變電站,就可以滿足全國所需了。而整個華夏現在有多少個電站呢?
細思極恐啊!
這個貼子一出,全國沸騰,幾乎每個人都發表看法。全國只需要三十多個電站,那原來的電廠工作人員往那裡按排?要知道電力行業可是熱門行業,所以從業人員都有大大小小的背景。
不但網友熱烈討論,許多的專家也刷臉。
“劉教授,你對網上討論的全國只要三十個電站就可以滿足需要的事情怎麼看待?”
“你好,主持人。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三十個電站就夠了?不夠!我只說一個資料,現在全國汽車動力絕大部分都還是石油為主,我國每年消耗的石油有多少?”
“如果把這部分消耗換算成電力,全國三十人電站夠不夠?絕對不夠的,在我看來,三百個都是保守的資料。”
“那劉教授的意思是。。。”
“我的意見是,為了穩定,也是受電池技術條件所限,國家應該謹慎的考慮聚變電站的建設,不能一擁而上,用十到二十年的時間來進行更新換代是比較合適的。”
“呃,謝謝劉教授的意見。好了,觀眾朋友,以上觀點僅代表劉教授個人的觀點,接下來讓我們連線張教授,詢問他的意見。”
“呵呵了,十到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