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佳餚,裝進皇帝的肚子裡。
台州府境內,天台山、黃岩山、桐柏山、括倉山,都產合蕈;跳出台州府,在杭州西湖的小孤峰上,在餘杭境內的皋亭山上,也不是沒有合蕈。但是皇帝都不吃,指名偏要仙居縣的,而且偏要韋羌山的。因為當時有個偏見:韋羌山的合蕈最香,別處比不上。然而韋羌山離京師路程不近,走海路要往東繞,走陸路隔著好幾個州縣,合蕈又不像紅薯那麼皮實,一過夜就不新鮮了,超過三天就要爛掉,能平平安安運到皇宮的,必定是乾貨。所以皇帝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有口福,他們連吃個蘑菇也是乾的相信當時御廚房的大師傅做合蕈湯時,還要提前半天來發一發。
如陳仁玉所說,他老家孟溪山上的稠膏蕈向外出口。與合蕈不同,這稠膏蕈不怎麼賣乾貨,而是先做成湯,再裝瓶入甕,以熟食的形式往外運。想當時,在孟溪山附近住的人家,除了種田打獵,還幹家庭性質的手工作坊,該作坊主要加工稠膏蕈。
暮秋時分,寒霜未至,從凌晨第一聲雞叫開始,人們就提籃揹筐,踩著稀稀拉拉長有幾根枯草、枯草上沾滿露水的小徑往山上爬,邊搜尋著稠膏蕈的蹤跡。他們東張西望,目光閃爍,如偷雞的狗;披荊斬棘,深山探寶,又如一群科考隊員。他們的努力總有收穫,很快地,每個人帶來的柳筐和竹籃裡都裝滿了稠膏蕈,有乳白有淺黃,個個含苞未放,小菌傘鼓鼓的。人們把這些小東西帶回家,擇去山草,吹淨浮塵,涼水漂洗,溫水焯燙,最後煲成香味四溢的蘑菇湯。每一個環節都小心翼翼,唯恐一個不謹慎,碰掉了菌蓋,撓破了菌柄,因為大家都知道,稠膏蕈最怕傷筋動骨,一破皮兒就腥了。還能想象得到,孟溪山下的人家靠賣稠膏蕈,已經率先過上了小康生活,個別有市場意識的朋友,把蕈湯裝進精緻的陶罐,膠泥封口,還要糊上商標,一罐一吊錢,就像賣酒一樣。
除了美味的合蕈和稠膏蕈,陳仁玉還提到了玉蕈。如果我們沒猜錯,玉蕈就是真姬菇,它除了菌蓋初生時有幾點大理石斑紋,菌柄以及每一根菌絲都是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菌。玉蕈沒有合蕈聞起來那麼香,也沒有稠膏蕈的口感肥厚,然而數它最筋道,在鍋裡燉得久了,還能散發出一種奇特的香味,就像清蒸大閘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