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酒與老山戰事就是有緣份。
某部隊赴滇作戰,該部隊是全軍整黨的典型,出發前就把不準喝酒作為一條參戰紀律,到昆明時,當地黨政軍領導為之設宴洗塵,席上赫然擺著茅臺酒,儘管客人一再推辭,主人卻一再勸飲,既然如此,沒說的,一位師長一氣幹了一斤多。
夜光杯,捧在手,千軍共飲出征酒。
出征酒,味醉厚,豪情壯心似酒流。
將軍也舉起酒,士兵也舉起酒,
出征的酒,飲一口,將軍士兵血同流。
是生也舉起酒,是死也舉起酒,
出征的酒,飲不夠,生生死死不回頭。
飲出征酒的傳統起於何時不得而知,但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興師伐吳,民眾獻酒,越王下令倒入河中,軍民共汲,士氣大振,出師告捷,以至有“投醪河”,可知這在春秋戰國已成風氣。乙醇是世間最奇妙的東西,這東西既是物質,又是精神,戰場上許多軍人雖說離不開煙,但煙永遠也代替不了酒,煙的力度不夠,烈性不夠。唯有酒,才能使人的全身燃燒起來,於是有一次又一次“為了勝利,乾杯!”
羅卜基站在突擊隊的行列中,把滿盞醬香一口灌下,然後,隨第二突擊隊衝向968高地, 接連幾發炮彈爆炸,他的身軀被高高地拋起又四下飄落。戰鬥實況錄影記錄下了這個慘烈的瞬間。
那次拔點戰鬥過後兩個月,指揮作戰的團長喝著酒對筆者說:“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攝像員,跟著突擊隊上,一邊打一邊拍,那叫真實,我們派五個戰士專門保護他,他一拍,戰士們就四面抱著他。越軍空爆彈媽的威脅太大,一下子覆蓋一大片,那一仗下來29個血氣胸。掩護錄影的戰士一個接一個地倒,最後一個又傷了。錄影員放下機子把他背下來,就最後一段沒拍下來,不管怎麼說,老山打了好幾年,拔這麼多次點,我們團這是第一部戰鬥實況錄影。”
1987年春節,文山州一位盲人彈著三絃,唱著一首敬酒歌,慰問即次上老山的部隊:“放心地走莫悲傷,妹妹送哥上前方,帶上這瓶家鄉酒,戰場上喝它膽更壯。平時你喝我不讓,妹妹的心情你能體諒。臨行時敬上一杯酒,願哥凱旋迴家鄉。”人們紛紛轉錄轉唱。尤其喝酒的時候,只要一個人哼起來,滿桌子都跟著唱,淚水跌入杯中,一時間,這支歌風靡整個集團軍。
上戰場的軍人未必都能喝上慶功酒,但老山的軍人們,沒有一個人拒絕出征酒。
從戰爭文化的角度,儘管可以將酒的魅力提到審美的高度,但,酒於作戰,畢竟不是百利而無一害。他和他,翻遍作戰服的口袋,湊不齊可夠買到一瓶白酒的人民幣,每月為數寥寥的津貼,十元作戰費和五元貓耳洞費,早被一條香菸打發掉了,戰區少數民族以物易物之古老習俗打動了他們,於是想到了手榴彈。這種交換的結果,使他倆領略了戰場紀律和軍法的嚴厲。還要介紹他——多吉衝翁,聽他的姓名,便可想到那個驃悍的民族。為他的嗜酒的酒後失控,上陣地時連隊決定將他安排在“後保組”。豪飲使他無從在戰場上表現其驃悍,他寧可捨棄一個,他如願以償地來到“八十年代上甘嶺”的前沿,在洞壁醒目處寫下與眾不同的兩字:戒酒。89年2月7日戰區報紙刊出《多吉衝翁戒酒記》,稱”有時實在想喝了,他就吃一點辣椒麵,上陣地以來,多吉帶領哨所戰士多次打退越軍的偷襲,從未因喝酒誤過事。”多吉,且忍耐再忍耐,來日下戰場,我們願你倆開壇捧碗飲如長鯨吸百川,可好?
只有一種酒,可放量海喝而無須節律。這種汲之不盡飲之不竭的名優佳釀,即幾十部電話幾十張嘴共同製做的“精神酒”。在《凱旋夢》節目主持人的引導下,大家的意念來到軍區招待所。軍區首長說,請弟兄們吃頓便飯,滿桌子菜,頭蹄下水,紅燒肉,扣肉肘子,大盤上雞鴨魚,從來沒見過的海參、魷魚。女服務員端盤子進進出出。小夥子們眼珠直打閃電。開吃,分兩桌,司令政委陪向小平、王曙光、劉長柱。其子由副司令副政委陪。有的說不會喝酒,司令說,喝香檳嘛。政委說,功臣喝香檳不來勁,上茅臺,再來點外國的洋貨、雞尾酒,白蘭地,紅酒,首長邊碰杯邊問,小鬼哪的人呀?你們很辛苦,與敵人那麼近,你們是怎麼樹立無私奉獻思想的?弟兄們一慌,灑了酒。節約鬧革命,趴在桌上吸,吱溜,口水下來了。
還在貓耳洞。
莫說軍人離不開酒。莫說老山處處飄酒香。當年“4。28”收復老山,就沒有聲勢浩大的出征誓師。沒有披紅戴花,也沒有女兵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