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3 / 4)

小說:度心術 作者:中國長城網

這樣縱是我死了,也會感激大人的恩德。”

曹操身邊的人有人列舉畢諶的罪證,力勸曹操說:

“畢諶變節投敵,言而無信,他還向逆賊獻計獻策,可見其人乃真心侍敵,並不是無奈應付。大人不可心存仁念,殺他正可一解大人怒氣。”

曹操聞言大笑,他反問道:

“你並不知我,何言我有怒氣?你也不知畢諶,自不能妄下斷言。一個人對他父母能孝順,難道不是也能對他的君王盡忠嗎?這正是我所尋求的人才啊。”

曹操赦免了畢諶,還任用他為魯王國的相。畢諶歎服曹操的知人大度,只有盡心做事了。

【原文】

不知其情,無以降之。

【譯文】

不瞭解他人的真實狀況,就不能及時降服他。

【釋評】

把對手的底細摸透,瞭如指掌,始終是戰勝對手的一個重要前提。一個人的實際狀況是不會輕易顯現的,這需要耐心細緻的調查和取證才能搞清,在此不下大工夫是不行的,沒有捷徑可走。沒有底牌可打的對手是最脆弱的,在他們的要害處輕輕一擊,也就致命了。清楚他們的虛實,便會掌握他們的動態,搶在他們之前出手,被動的就不會是自己。

【事典】趙廣漢的“鉤距法”

西漢宣帝時,趙廣漢為京兆尹,是首都長安的父母官。

趙廣漢剛上任時,趨炎附勢之輩爭相拜訪他,趙廣漢卻一個也不見,他命人傳話說:

“我職責重大,若與你們私下交結來往,他日恐有流言傳出,於你於我都不利。我辦事向來不徇私情,在我這準也得不到半點好處和關照,你們又何苦呢?”

趙廣漢拒絕獻媚拉攏,卻與下屬、百姓打成一片,毫無官架,有時興致一來,他與他們往往能談個通宵達旦。

在與他人的交談中,趙廣漢漸漸總結出了探知實情的方法——“鉤距法”。這種方法講究調查,注重對比推算,結果往往十分準確。趙廣漢曾對人說:

“我想知道馬的價格,用‘鉤距法’行事,我卻先問狗的價格,再問羊價、牛價,最後才問馬價。這樣層層驗證,一番比較計算後,我就知道馬價是高是低了,一般不會有什麼大的差錯。”

趙廣漢的好友對他的“鉤距法”不感興趣,一次對他說:

“我們在朝為宮,自不屑和商販討價還價,你鑽研此道,又有何用呢?”

趙廣漢推心置腹說:

“為官者若不熟悉民情,洞察一切,又何能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呢?‘鉤距法’不僅可以用來了解市場行情,用於政務,它也可以讓我知己知彼,對症下藥。如果我偏聽偏信,真不知要有多少錯案發生,而真正的害群之馬就要逃脫懲罰了。”

當時,長安的治安形勢一度混亂,百姓受害的事時有發生,官匪勾結十分猖獗。面對嚴峻的狀況,趙廣漢召集心腹屆下說:

“我上任伊始,並不熟悉此中內情,想打擊犯罪,也不知從何下手。何況情況不明,亂下重手只會引起混亂,我想讓你們暗中偵察,把盜賊的蹤跡摸清。”

心腹屬下面有難色,他們說:

“盜賊行蹤詭秘,出入不定,在此用力難出成效。從前官員都是有事打壓,無事清閒,大人何必自討苦吃呢?”

趙廣漢臉上肅穆,他鄭重道:

“盜賊不絕,根源乃在我們不曉其根底,從前官員不盡職所致。我志在剿除盜賊,自不能和從前官員一樣無為了,這是本大人的命令,違者必懲!”

趙廣漢命人暗中詳查,表面上卻故作輕鬆,沒有更深的戒備,盜賊們以為趙廣漢碌碌無為,也便放下心來,放膽胡為。一時之間,盜賊們蜂擁而出,長安形勢更壞。

朝中大臣上疏指責趙廣漢失職,無比憤怒地說,

“京城盜賊橫行,京兆尹趙廣漢卻放縱不管,不知他是何居心。趙廣漢定與盜賊勾結,望陛下徹查。”

漢宣帝也怒氣衝衝地質問趙廣漢說:

“朕深居宮中,猶聞宮外盜賊之事,你有何交待嗎?”

趙廣漢叩頭不止,連聲說:

“陛下勿憂,請讓臣把話說完。”

他鎮定下,說:

“京城重地,盜賊必須徹底剿滅,這是臣決心要做到的。無奈賊情不明,輕舉妄動便會打草驚蛇,這也是臣最擔心的。臣故作不究之舉,只是想讓盜賊悉數暴露,以便臣的屬下全然摸清盜賊的狀況,查清他們肇事的根源,以及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