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有專業技能未經充分準備就自己開車跑進災區的人,有點傻也有點亂;不過他們卻釋放了很巨大的潛能。
可能有人會覺得,政府既然如此高效,又何必需要民間志願人士和非政府組織的協助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在大型的災害之中,爭分奪秒,我們不能把籌碼全押在一個巨型機構上。美國政府在新奧爾良風災救援上的反應是很遲緩,但是它們還有許多民間團體和“沃爾瑪”與“聯邦快遞”等商業機構,甚至比政府更快速地開入前線。
以民間團體為代表的公民社會最擅長的,還不是第一時間的救災,而是災後的重建。根據過往的國際經驗,在災區重建的過程裡,大型的跨國非政府組織又不一定比地方上小型的草根團體有效。因為所謂的重建不只是房屋校舍等硬體上的建設,還是經濟活動、心理健康與社會紐帶的恢復,這一切都有賴於熟悉地方環境的民間力量。他們要重建的不是物質環境,更是包括物質環境在內的社群。舉個簡單的例子,政府現在可以迅速地為災區搭建臨時房屋,但這畢竟是臨時的應急之作。長遠地看,災區人民還要和專業人士合作,找出一套符合特殊自然條件,又能謀取生計的可持續發展方案。他們或許要考慮植被鋪設和水土保持的關係,還要考慮能夠建立在這種關係上的經濟生活是什麼。沒有民間自主力量的參與,任何由上而下的外在方案恐怕都是不現實的。
可是中國民間組織長期以來面對著許多困難,比如說捐款。平常懷有善心的人或許很多,但是他們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