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九州各鑄一座銅鼎及十二屬相神,都高一丈,安置在各自的方位。
先是,河內老尼晝食一麻一米,夜則烹宰宴樂,畜弟子百餘人,淫穢靡所不為 。武什方自言能合長年藥,太后遣乘驛於嶺南採藥。及明堂火,尼入唁太后,太后怒叱之,曰:“汝常言能前知,何以不言明堂火?”因斥還河內,弟子及老胡等皆逃散。又有發其奸者,太后乃復召尼還麟趾寺,弟子畢集,敕給使掩捕,盡獲之,皆沒為官婢。什方還,至偃師,聞事露,自絞死。
在這以前,河內老尼姑白天只食一點麻籽和一點米,晚上則屠宰烹調宴飲作樂,收養弟子一百多人,淫亂無所不為。武什方自稱能配製長生不老藥,太后派遣他乘驛車赴嶺南採藥。等到明堂火災,老尼姑入宮慰問太后,太后怒斥她,說:“你經常說能預知未來,何以不預言明堂火災?”因此驅逐她回河內,他的弟子及老胡人都逃散了。又有人告發她們的罪惡,太后便又召老尼姑返回麟趾寺,她的弟子們也聞訊全都回來,於是命令宦官出其不意逮捕她們,全部捕獲,都沒入官府為官婢。武什方從嶺南返回,至偃師時,聽說事情敗露,自己上吊而死。
庚子,以明堂火告廟,下制求直言。劉承慶上疏,以為:“火發既從麻主,後及總章,所營佛舍,恐勞無益,請罷之。又,明堂所以統和天人,一旦焚燬,臣下何心猶為宴!憂喜相爭,傷於情性。又,陛下垂制博訪,許陳至理,而左史張鼎以為今既火流王屋,彌顯大周之祥,通事舍人逄敏奏稱,彌勒成道時有天魔燒宮,七寶臺須臾散壞,斯實諂妄之邪言,非君臣之正論。伏願陛下乾乾翼翼,無戾天人之心而興不急之役,則兆人蒙賴,福祿無窮。”
庚子(疑誤),太后將明堂失火的事稟告太廟,並下令徵求直言。劉承慶上疏認為:“火既然從麻布佛像燒起,後延及明堂總章三室,可見所營建的佛舍恐徒勞無益,請停止營造。還有,明堂的作用是調和天與人的關係,一旦焚燬,大臣們還有什麼心思參加聚飲,憂愁和喜悅兩種心情相互爭鬥,有傷於人的性情。還有,陛下下令廣泛訪求,允許臣下陳述最根本的道理,而左史張鼎認為現在既然有火燒到帝王居住的地方,更顯出大周朝的祥瑞,通事舍人逄敏奏稱,彌勒佛成道時有天魔燒宮,七寶臺頃刻散壞,這些實在是諂媚荒誕之言,不是君臣間正常的言論。懇請陛下自強不息,小心翼翼,不違反天理人心而興辦非急切的工程,則億萬百姓有所依靠,福祿無窮。”
獲嘉主簿彭城劉知幾表陳四事:其一,以為:“皇業權輿,天地開闢,嗣君即位,黎元更始,時則藉非常之慶以申再造之恩。今六合清宴而赦令不息,近則一年再降,遠則每歲無遺,至於違法悖禮之徒,無賴不仁之輩,編戶則寇攘為業,當官則贓賄是求。而元日之朝,指期天澤,重陽之節,佇降皇恩,如其忖度,鹹果釋免。或有名垂結正,罪將斷決,竊行貨賄,方便規求,故致稽延,畢沾寬宥。用使俗多頑悖,時罕廉隅,為善者不預恩光,作惡者獨承徼倖。古語曰:‘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斯之謂也。望陛下而今而後,頗節於赦,使黎氓知禁,奸宄肅清。”其二,以為:“海內具僚九品以上,每歲逢赦,必賜階勳,至於朝野宴集,公私聚會,緋服眾於青衣。象板多於木笏;皆榮非德舉,位罕才升,不知何者為妍蚩,何者為美惡。臣望自今以後,稍息私恩,使有善者逾效忠勤,無才者鹹知勉勵。”其三,以為:“陛下臨朝踐極,取士太廣,六品以下職事清官,遂乃方之土芥,比之沙礫,若遂不加沙汰,臣恐有穢皇風。”其四,以為,“今之牧伯遷代太速,倏來忽往,蓬轉萍流,既懷苟且之謀,何暇循良之政!望自今刺史非三歲以上不可遷官,仍明察功過,尤甄賞罰。”疏奏,太后頗嘉之。是時官爵易得而法網嚴峻,故人競為趨進而多陷刑戮,知幾乃著《思慎賦》以刺時見志焉。
獲嘉縣主簿彭城人劉知幾上表陳述四件事:其一,以為:“皇業起始,天地開闢,嗣君即位,百姓重新開始,當時則憑藉非常的喜慶以顯示使人重新獲得生命的恩惠,現在天下清靜安寧而赦令不斷髮布,近來則一年中不止一次,前些時則每年都有。至於違法背禮的人,刁猾兇殘之徒,當百姓則以偷盜為業,當官則以貪贓索賄為目標。而元旦的朝會,期望皇帝的恩澤,重陽的節日,久立等待降皇恩,結果正如他們所揣測,全都獲得赦免。有人接近結案判定,刑罰將要執行,而私下賄賂,官吏乘機索取,以致判決拖延,終於獲寬容饒恕。這就使得社會上出現眾多頑劣逆亂之徒,而缺少行為、品性端正嚴肅的人,行善的人得不到皇恩,作惡的人卻獨自獲得意外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