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種可能情況是,日本、歐洲和美國,會各自沿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新一代電視。當時,日本已投入了18年的金錢和精力發展高畫質晰度電視。在這段時間內,歐洲人眼見自己錯失了計算機工業的發展契機,下走決心不能再在電視上重蹈覆轍。而在幾乎沒有任何電視工業的美國,高畫質晰度電視被視作重振消費電子業的大好機會。(西屋電氣、RCA和Ampex等短視的美國公司早就把電視機市場拱手讓人了。)
當美國準備迎接改進電視技術所帶來的挑戰時,資料壓縮技術才剛剛萌芽,還不足以形成明顯的行動步驟。而且,身為主角的電視裝置製造商也不適應這個戰場。和蘋果及太陽微系統(SunMicrosystems)這樣的年輕數字科技公司不同的是,電視技術公司是模擬思想的陳舊溫床,對它們來說,電視只與畫面有關,與位元毫無關係。
但在美國覺醒之後不久,1991年,幾乎一夜之間,每個人都追隨通用儀器公司(GeneralinstrumentCorporation),成為數字電視的鼓吹者。不到6個月,美國所有關於高畫質晰度電視的提議都改弦易轍,從使用模擬技術轉為使用數字技術。有充分的證據顯示,數字訊號的處理更合乎成本效益,而歐洲則直到1993年2月才承認這一點。
1991年9月,我在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Mitterrand)舉行的午餐會上,向他的許多官員發表了一次演講。或許因為法語不是我的母語,我沒能說服他們相信,我不是在試圖讓他們放棄自己所稱的“領先地位”,而是要他們擺脫我所謂的“纏繞在脖子上的錨”。
我在1992年和日本首相宮澤喜一見面的時候向他指出,“高品質電視”沒有前途,他對這一說法感到震驚。倒是撒切爾夫人(MargaretThatcher)聽進了我的建言。最後,英國首相約翰。梅傑(JohnMajor)的一次大膽行動使局面得以扭轉:1992年末,他否決了關於給高畫質晰度電視節目補貼6億歐洲貨幣單位(合8億美元)的提案。歐洲聯盟(那時還叫歐洲共同體)終於在1993年初決定,放棄模擬的高畫質晰度電視計劃,迎接數字化的未來。
其實,日本人非常清楚數字電視才代表著未來。1994年2月,當倒黴的日本郵政省放送行政局局長江山晃正提議日本跨入數字世界時,日本的產業領袖第二天便群起而攻之,逼著他硬生生地把話吞了回去。日本在高畫質晰度電視上投的錢實在大多了、他們絕不會公開表示要另起爐灶。
我清楚地記得在一次電視座談會上,日本消費電子產業的鉅子們一個個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全力支援模擬的“高品質電視”,並且暗示江山晃正簡直是瘋了。我得咬住我的數字化舌頭。恐怕他們為了是保住顏面。一個個變成了雙面人。技術對,問題卻槁錯了
好訊息是,針對電視的未來,美國採取了正確的技術——數字技術。壞訊息是,我們仍然在漫不經心地討論錯誤的問題,即那些關於畫面質量的問題,例如解析度啦,幀頻(framerate)啦,以及螢幕高寬比(aspectratio)啦,等等。更糟的是,我們還試圖一舉決走所有這些具體標準,並且透過立法把變數化為常數。數字世界給我們的最好禮物就是,你根本不必做這些事情。
即使模擬世界都不再冥頑不化。曾經到過歐洲旅遊的人,都記得可怕的變壓器問題,必須把220伏的電壓轉換成110伏才能供美國電器使用,據說曾創造出IBM個人計算機的唐。埃斯特里奇,有一天在IBM位於佛羅里達州波卡雷登(BocaRaion)的工廠的停車場裡,下令讓個人計算機從此不必擔心電壓到底是110伏還是220伏。這個古怪的命令很快得到執行。今天,幾乎所有的個人計算機都可以和各種不同的電源相接。這個故事的涵義是,執行埃斯特里奇的命令時;人們賦予了機器以智慧(把過去人們擔心的問題換成由插頭來擔心)。這對電視機制造商而言,是一大啟示。
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系統不僅有能力適應110伏或220伏,60赫茲和50赫茲,而且還能配合不同數量的掃描線(scan1ine)、幀頻和螢幕高寬比。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在調變解調器身上,它們大量進行相互切磋以達成最好的通訊協議,電子郵遞(E一mail)也出現了同樣的狀況,系統採用各種不同的通訊協議,在不同的機器之間傳遞訊息,有時極為成功,有時效果稍差——但幾乎從來不會一片空白。
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