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數將超出地球總人口數。
有些人擔心,社會將因此分裂為不同的陣營:資訊富裕者和資訊匿乏者、富人和窮人,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但真正的文化差距其實會出現在世代之間。當一個成年人說,他最近發現了光碟的新天地時,我可以猜得出他有一個5到10歲的孩子;當一位女士告訴我,她知道了美國聯機公司(AmericaOnline)時,也許她家中的孩子正值花季。前者(光碟)是一本電子書,而後者(網路)則是一種社交手段。在今天的孩童眼中,光碟和網路就好像成人眼中的空氣一般稀鬆平常。
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龐大的中央計算機—所謂“主機”(mainframe)—幾乎在全球各地,都向個人電腦俯首稱臣。我們看到計算機離開了裝有空調的大房子,挪進了書房,放到了辦公桌上,現在又跑到了我們的膝蓋上和衣兜裡。不過,還沒完。
下一個1000年的初期,你的左右袖釦或耳環將能透過低軌衛星(1ow一orbitingsatellite)互相通訊,並比你現在的個人電腦擁有更強的計算能力。你的電話將不會再不分青紅皂白地胡亂響鈴,它會像一位訓練有素的英國管家,接收、分揀,甚至回答打來的電話。大眾傳媒將被重新定義為傳送和接收個人化資訊和娛樂的系統。學校將會改頭換面,變得更像博物館和遊樂場,孩子們在其中集思廣益並與世界各地的同齡人相互交流。地球這個數字化的行星在人們的感覺中,會變得彷彿只有針尖般大小。
我們經由電腦網路相連時,民族國家的許多價值觀將會改變,讓位於大大小小的電子社群的價值觀。我們將擁有數字化的鄰居,在這一交往環境中,物理空間變得無關緊要,而時間所扮演的角色也會迥然不同。20年後,當你從視窗中向外眺望時,你也許可以看到距離5000英里和6個時區以外的景象。你觀看的電視節目長達1小時,但把它傳送到你家中所需的時間也許不到1秒鐘。閱讀有關巴塔哥尼亞高原(Patogoda)的材料時,你會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你一邊欣賞威廉。巴克利(WilliamBuck1ey)的作品,一邊可能和作者直接對話。
出書的悖論
那麼,我為什麼還要用古板的老辦法出書,而且是一本沒有一張插圖的書呢?為什麼克諾夫出版社(AlfredA,Knopf)還要把《數字化生存》作為原子而不是位元來發行呢?和愛維養礦泉水不同的是,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可以輕易地轉化為數字形式,而它原本也是從數字化世界中來的。
我這麼做有三個原因。第一,無論是企業管理人員、政治家、家長,或所有需要了解這種數字新文化的人,手中都沒有足夠的數字媒介。儘管在有些地方,電腦已經無所不在,目前的介面(interface)卻仍然原始而笨拙,還沒能發展到像你所希望的、即便蟋縮在床上也能使用的地步。
第二個原因是,我在《連線》月刊上開闢了一個個人專欄,這家雜誌迅速而驚人的成功表明,有一大批讀者迫切希望瞭解有關數字化生活方式和數字化一族的資訊,而不僅僅是有關數字化理論和裝置的知識。幾年來,我的專欄得到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反饋,我決定重新思考過去發表過的文章的主題,因為即便這些文章間世時間尚短,有許多變化已使它們顯得過時。這些變化包括電腦製圖(putergraphics)、人類通訊(humanmunications)和互動式多媒體(interactivemultimedia)等全新系統的產生。
第三個原因比較個人化,略帶點苦修意味。互動式多媒體留下的想象空間極為有限。像一部好萊塢電影一樣,多媒體的表現方式太過具體,因此越來越難找到想象力揮灑的空間。相反地,文字能夠激發意象和隱喻,使讀者能夠從想象和經驗中衍生出豐富的意義。閱讀小說的時候,是你賦予它聲音、顏色和動感。我相信要真正感受和領會“數字化”對你生活的意義,也同樣需要個,人經驗的延伸。
我期待各位真正把這本書“讀進去”。儘管我本人並不是那麼喜歡讀書的人。
1。重建世界/資訊DNA位元和原子
要了解“數字化生存”的價值和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考“位元”和“原子”的差異。
雖然我們毫無疑問地生活在資訊時代,但大多數資訊卻是以原子的形式散發的,如報紙、雜誌和書籍(像這本書)。
我們的經濟也許正在向資訊經濟轉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