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2 / 4)

小說:文明之種族爭霸 作者:換裁判

壕內有水就在水面下10厘米交錯埋插長短不一的竹刺。城門外的護城壕上會架設轉關橋,這種橋只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支於壕沿的橫木,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面便會翻轉,令敵墜入壕內。

值得慶幸地是由於城守嫌水源太遠,護城河挖掘工程量太大,未採用此策。讓天道國省了不少麻煩。

在護城壕後。有一道矮牆,稱為馮垣,後面部署士兵,待敵軍進入護城壕範圍,配合城上守軍,以武器殺傷或柴草燻燒之。再向內,是寬2。5米的拒馬帶,主要用於阻礙敵軍雲梯接近。在守軍出入的地段,拒馬會淺埋成易於移動的狀態。並在城頂加以標誌。最後,在距牆2。5米以內,是5行高出地面0。5米的交錯尖木樁,兼有阻礙敵人攀城和刺死墜落之敵的功能。

綠原城採用懸板夯築法,城牆已不再需要護城坡。因此愈加陡直。城防建有女牆、角樓、懸門、甕城、單層城樓等工事。女牆可以隱蔽守軍行動。遮擋臨車攻擊。角樓建在城角,用以抵禦可能遭受的兩面夾攻。懸門吊於城門洞中部。待敵軍破門後緊急落下,可將其一分為二各個擊破。甕城是主城城門外地半座小城,牆與主城等高,甕城城門偏設,使主城守軍也能射殺到攻門敵軍,而一旦敵軍破門進入甕城,更會陷入四面居高臨下地夾擊。城門之上建有雙層城樓,下層近戰,上層射箭。

在城門外15米和城門內6米各築有一道根厚5米的10米高牆,牆寬遮住城門兩頭十米使城外無法偵察城門情況。敵軍攻門時以外牆與城門之間木寨據守,並從城頭攻擊其側,敵軍破門入城後,則在內牆與城門間的夾道展開兩面夾擊,同時從城頭攻擊其側。

接下去才是城牆,這是攻入城池的最後屏障。綠原城牆高達12米,牆頂寬度足有10米,守軍可在上面自如的機動和戰鬥。女牆高1。4米,其中外側女牆較高,開有外寬內窄的射擊孔。除了城角建有永久性的角樓外,戰時還要延牆添置大量臨時樓臺。每隔60米,建有一座突出外側城牆1米的觀察樓。每隔180米,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3米、用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同樣,每隔180米,還豎有一堵3米高尖木樁連成地橫牆,平時開小門供穿行,敵軍登城後封閉作為路障。最後每隔360米,再建一座突出內側女牆4。6米的木樓,以備攻擊入城之敵。

牆根厚達20米,甚至40米,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坍塌,而只會下沉。每隔約200米,由內向外挖掘,接近外側5…6寸時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門,留作突擊殺出之用。暗門內側還備有帶風箱的窯灶、柴草和障礙車,以備敵軍發現,從中殺入時,加以煙燻和堵塞通道。

城樓之下,城門洞內外側都設城門,門洞中部還有轆轤升降的懸門。三道門都設有活動射孔。為了防禦火攻,除了在城樓中預備水罐水盆及長柄麻袋外,還用間隔16厘米、突出23厘米、交錯排列的圓頭木樁在門外側釘上鐵皮,與城外地步步設防相比,城內卻是一幅暢通景象。城樓兩側和城角地寬大登城道,連線著延牆鋪設的環城路。環城路與各要道相連,構成城內四通八達地網路。不過城內也並非長驅直入之地,必要時,環城路之後會修築一道稱為傅堞的夯土矮牆,牆前再挖一道深3。5米,寬3米的壕溝,內塞柴草。一旦敵軍入城,即引燃柴草形成火牆,並據牆與城牆友軍夾擊之於環城路上。

城內每50…90米設拋石車一座,每20米存放修補城牆工事的柴捆20捆,每45米設定鍋灶、水甕及沙土,每三十米存放重弩、戟、連梃、斧、椎等武器及一些石塊和蒺藜。

城牆還建有方形弩臺,根部邊長14米,高15米,頂部邊長米,四周圍有夯土牆。臺底開門,守軍可透過天井的繩梯爬上臺頂。臺頂架有氈帳,內藏名弩手及各種軍需。將弩臺在距城牆150米之外,間隔150米設定一圈,就形成了城牆與弩臺、弩臺與鄰臺互相支援的交叉火力網。

這些只是標準裝備,此外城牆上設有懸脾、累答和火擂木等。懸脾中藏有士兵,順著城牆吊放,從側面刺殺爬城敵軍。累答就是荊條編制或用布縫製的軟幕,塗泥漿的懸掛在牆前充當廉價的盾牌,不塗泥漿的可以點燃後覆蓋城下敵軍。火擂木是在兩輪中間捆紮灌油蠟的韋草,形狀如同燕尾,稱為燕尾炬,點燃後順城坡滾下砸燒敵

此外,還有鐵鴟角、叉竿和鉤竿。鴟是鷂子之意,鐵鴟角自然就是鐵鷹爪了,專門從城上拋下鉤砸敵軍。叉竿的效果相當殘忍,順雲梯向下推,用橫刃切斷敵人手足。鉤竿可以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