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世界上並沒有瑞士語,這個國家本來就是由德裔、法裔、義大利裔和很少一部分當地山民聯合組建起來的。
但大家誰也不服誰,咋辦呢?不咋辦,各說各的唄。所以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什語都算瑞士官方語言。
這種現象不光體現在語言上,還波及到了行政規劃。至今為止瑞士也沒有一個真正的首都,伯爾尼只是聯邦政府的所在地。
根據瑞士憲法規定,這個國家不能設立正式首都,就是因為幾大族裔誰也不願意讓對方的城市凌駕於自己的城市之上,所以乾脆就不要了。
怪就怪在這裡,連國語、首都都定不下來的國家,按說就夠烏合之眾的吧。可就是這群烏合之眾硬生生在一片鳥不拉屎的高原山脈裡撅著屁股玩命幹,愣是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拼出一條血路,建立了一個讓世人都流口水的富饒國度。
放眼全世界,很少有多民族國家一點矛盾都不鬧的。大英帝國因為北愛爾蘭問題折騰了幾百年都沒消停、大老美內部非裔、西裔、白人之間矛盾越來越嚴重、兩個牛逼哄哄的鄰居法國和德國同樣有移民問題。
唯獨這群烏合之眾挺踏實,互相瞧不上還是瞧不上,但不打不鬧。他們到底是怎麼和平相處又各自保持自身原則的呢,這可能和組成國家的人民有關。
用瑞士人自己的話講:瑞士之所以成為瑞士,是因為有些德意志人不願做德國人;有些法蘭西人不願做法國人;有些義大利人不願做義大利人。於是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在瑞士公民的權利非常大,大到洪濤聽起來都有點嘬牙花子的程度。
比如說憲法規定,只需要湊齊十萬瑞士公民的正式同意就可以修改憲法、修改國家外交政策和抵制政府的所有政策。如果說全世界有哪個國家最接近民豬,瑞士絕對算之一。
就整個瑞士領土而言,德語區佔據了東部和中部的十七個州,法語區只有西部靠近法國的四個州,義大利語沒有單獨的州,只有兩個三語州中有義大利為主的區域。
但有些地方比較例外,比如說因特拉肯。這裡是單純的德語州,但德裔精於製造,生活簡單,搞旅遊真是太為難了。
法裔和義大利裔生**漫、善於交際和美食,於是這個小鎮就成了三語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都有群眾基礎。因為有交流的剛需,所以時間一長,大家就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三種語言都可以掌握。
別以為會三種語言就能洋洋自得,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相當於家庭婦女、老頭老太太檔次。既然是旅遊區,必須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各種語言都掌握不太可能,挑比較容易的德語、英語學學還是能辦到的。
所以在小鎮裡,但凡是三十多歲以下的人基本都會五六門語言,每門還都說得不錯。再好學一些、走過南闖過北的,搞不好就能再多會幾門,甚至連中文都有人會。
洪濤只走了三家店鋪,就遇到一個手工藝品小店的店主會幾句中文,他來過不止一次中國,照片裝了好幾個大相簿,走過的城市比洪濤這個中國人還多。
要問為啥德裔瑞士人還得學德語,難道瑞士德語和德國德語不一樣嗎?還真不太一樣,連洪濤這個聽不懂德語的人能都聽出很明顯的差別。
德語其實可以分成好幾種,有高地德語,一般是指德國南部、奧地利、瑞士這一片區域使用的德語;還有低地德語,主要是德國北部、西部、荷蘭、比利時部分地區的語言。
高地德語區的口音和語法也不太統一,奧地利德語和德國南部的口音相近,瑞士德語與德國口音差別有點大。反正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到了瑞士,不熟悉十天半個月,百分之八十照樣聽不懂。
但瑞士德裔卻天生就能聽懂多一半德國德語和奧地利德語。這有點像中國的地方方言,大部分地區的人都聽不懂粵語,可是粵語區的人卻能聽懂其它地區的部分語言,至少不會一個字都聽不明白。
那江竹意怎麼就選了因特拉肯定居的呢?這還真不是洪濤的指示,也不是吉達的指點,是她自己的主意。
當年她在這片土地上下過不少心思,要說熟悉程度,從某種角度上講應該比很多瑞士人都深。尤其是中部和南部地區,那可是她當年的領地,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壞必須瞭然於胸。
當然了,江竹意清楚的都是老黃曆,有些城市早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又有些城市是後期湧現的。不過因特拉肯的歷史比較長,有可能還停留在她的記憶中。
這還不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