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點代價?我不太相信,你不是這麼好說話的人。”楊薇對洪濤提出的交換條件不是嫌高,而是嫌低。
俗話講一分錢一分貨,如果真像洪濤所言,這個辦法能扭轉家族產業的頹勢,那付出的代價肯定遠遠不止這點屁事。有時候便宜的東西要不得,貴的才有價值。
“有時候我也會被你的魅力所傾倒,就當是迷了心竅吧。怎麼樣,想不想聽聽?想聽就得讓我舒服點。”
洪濤確實不是好說話的人,更不會白白給外人大便宜佔。不過在楊薇這件事兒上他還真不打算先提出什麼交換條件,因為這口肥肉自己得和她一起吃。換個說法就是讓她去衝鋒陷陣,自己跟在後面撿便宜。
“成交!就算我說服不了她們,以後但凡你再出來當跟班,我就給你當跟班,這樣總可以了吧?”對於洪濤的神奇之處楊薇已經沒有什麼疑問了,既然洪濤這麼肯定那信一次也無妨,反正也沒什麼代價。
“我準備讓凡凡進軍國內的房地產行業,不光是她自己,而是整個歐陽家。不過她在這方面沒什麼經驗,光有點人脈和關係還是不夠。”
“不如你和她合作弄個房地產開發公司吧,我在國內正好也認識兩家不錯的建築公司。這樣一來,不就是個集團公司了,抱著團的搞一搞,前景應該還是很不錯的。”
這個念頭是洪濤在家庭會議那天就有的,歐陽凡凡不是想要個屬於她自己把控的產業嗎,自己也確實得給她找一個。
那乾點什麼好呢?好像只有房地產這一條路了。原因很簡單,歐陽家的根基在國內,身份還比較敏感,不能去國外折騰,必須面向國內。
可次貸危機發生之後,國內很多行業都不太好過,只有一個行業因禍得福,不僅沒萎縮,還得到了快速發展的動力。
自從奧運會之後,國家為了應對宏觀經濟走勢帶來的壓力,把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連續下調了好幾次,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
為了實現這十項措施,將要投入的資金數量超過了四萬億,統稱四萬億計劃。這個事兒當時鬧得沸沸揚揚,有褒有貶,即便是不怎麼關注金融的洪濤也有很清楚的記憶。
政府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想以此拉動內需、抵禦出口負增長、解決大批工廠停工的危機。但有時候初衷好並不一定有好結果,想要初衷和結果統一,必須得靠智慧。
這四萬億扔出去,救活市場了嗎?原則上講,非但沒救成還引起了情況惡化。因為這些錢並沒有落到需要的地方去,絕大部分都被銀行貸給了房地產企業。
然後全國的房價就開始了新一輪的高歌猛進,那個速度讓所有人的目瞪口呆,很多在奧運之前唱衰房地產市場的專家甚至都開始懷疑人生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智商唄。決策者一廂情願的拍腦袋,但智商不太夠,忽視了市場規律,這玩意真不聽組織和領導的話。
眾所周知,房地產行業其實約等於半個金融行業,這是由其屬性決定的,沒有龐大的資金量誰也玩不轉這個行業。
存款利率降低了,人們存款的慾望就會降低,消費和投資的慾望就會增強。貸款利率降低了,房地產企業和買房人獲得貸款的成本隨之減少。存款準備金減少,銀行可以放貸的錢就增多。
這是經濟學裡的普遍規律,政府也指望這麼做可以刺激消費。大家都願意花錢了,市場不就繁榮了嘛;市場繁榮了,工廠不就有活兒幹了,工人們也就有工資拿了。良性迴圈開始,越來越好……
可我們的國家是有中國特色的,普遍規律到了這塊神奇的大地上往往就成了特例。這就像古人所云:江南為橘,江北為枳。
中國人有非常嚴重的土地情節,這是因為自古中國是個農耕社會,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社會的洗禮,表面上看在跟著世界前進,其實骨子裡還沒完全擺脫原來農耕社會的很多固有觀念。
房子,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特別看重的一項生活必需品,不管有沒有經濟實力,大多數人哪怕砸鍋賣鐵也得擁有自己的房子,否則就特別的不踏實。
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手頭有點錢了,大家琢磨的不是如何旅遊、如何購物、如何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絕大部分家庭的第一件大事兒就是買房!集全家一代人、二代人之力,拼了命也要買房!
可是又有幾家人能全款買房呢?沒錢怎麼辦呢?這時候銀行來了,給貸款啊!於是房子買了,錢沒了,還欠銀行一屁股債。全家老小要至少得還上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