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王蟬還不是要自己殺了魯仲連,可見是非善惡原也不是那麼簡單。

只聽呂不韋道:“蒙毅,你說鬼谷先生說的故事還沒講完呢?”

蒙毅稍稍定了定神,繼續說道:“不錯,秦兵滅周之後,佔領洛邑王城,隳突周室姬族宗廟,發現了夏商周三代的傳國密器九龍寶鼎!”呂不韋與眾臣誰人不知此刻周室的傳國寶器九龍寶鼎,正安放在秦國雍城的宗廟之中,成為秦國的傳國寶器。那九龍寶鼎相傳乃是夏朝夏后氏大禹王南巡,招攬天下諸侯大會會稽山時,採納九州貢金精鑄而成,因其鼎腹書有龍文,故稱九龍寶鼎,據傳,鼎腹之上盡繪九州各州各方天文地利,風土特產,銘刻九州各州各方土地厚薄,人口多寡,分為雍州鼎,梁州鼎,豫州鼎,荊州鼎,揚州鼎,青州鼎,兗州鼎,冀州鼎,幽州鼎九鼎,自那以後,遂稱傳國寶器。夏亡,自夏都陽城遷於商都亳京,殷亡,自殷都朝歌遷於天中洛邑,定鼎於斯。象徵著天下至高無上的王權。

蒙毅道:“周室一滅,九鼎便是秦國的豪中之物,九鼎是三代傳國寶器,何其珍貴,幾百年來,多少君主夢寐以求!”呂不韋道:“不錯!九鼎乃天下至高王權的象徵。春秋時,霸主楚莊王飲馬於河,爭霸中原,便親臨洛邑問周之守藏史九鼎輕重;其後趙氏之主趙襄子稱霸三晉,周天子欲求庇護,也曾獻鼎於趙。可是最終九鼎歸秦,這也說明天命在我,旁人又夫復何言?”

蒙毅道:“亂事便於這九鼎而起,侯爺,蒙毅斗膽問你一句,在秦雍城宗廟之中擺放的可是九隻大鼎?”呂不韋皺眉搖頭道:“非也!秦國雍城擺放的並非九隻大鼎,而僅僅只有八隻大鼎,老夫與奉常卿隗狀隗大人曾經親自察驗,九鼎殿中的八隻大鼎分別為雍、梁、青、兗、荊、揚、冀、燕八州大鼎,而獨獨少了豫州一鼎,老夫也正深疑此事,不知何故?”

這時奉常卿,太中令先後證實文信侯呂不韋之言,眾臣聽後,無不譁然,議論紛紛。稍稍年輕一些,不曾親歷那次周秦之變的文臣武將大是稱奇,就是親歷那些歷史的文吏武官也泰半因為運鼎之事當時是由秦昭襄王專命宗室將軍三公子嬴摎全權職司,秘密運回秦國的,當時幾乎列國諸侯並不知曉,便連秦臣亦被蒙在鼓中,乃至到秦國,便經運雍城宗廟,納於九鼎中,閉上殿門,管之甚嚴,隨即方才發告天下:秦國已經取得周室九鼎。韓魏趙齊楚燕六國君臣無不大為震驚,此事非同小可,關係甚大。九鼎一旦入秦,那便說明秦已具備了稱帝君臨天下,號令諸侯的資本,於是紛紛潛派間人諜者,深入洛邑,探訪周室九龍寶鼎的下落。六國間人諜者紛紛報稱:九鼎已不在周室洛邑都中,那麼龐大的九隻大鼎,據傳周武王從殷都朝歌僅僅運往洛邑便徵用了七十餘萬奴工,花費三年之時方才運至洛邑。定鼎天中,何況秦國欲往洛邑千里之外的關中運鼎,迢迢遠途,翻山越嶺,表裡山河,非有龐大的徒工和時日以及有序的指揮排程和巨量日需物品的補給,是令人難以想像的,況且若不暴露形跡,也是匪夷所思,諒是事實如此,九鼎已然不在洛邑,而洛邑也已被秦更名洛陽,納入秦國三川郡的總體建設與規劃之中。那麼九鼎既不在周,必在秦國無疑矣。於是六國諸侯紛紛恐惶,茫然無措。

第二十二回呂氏春秋(7)

而今眾臣聽了呂不韋之言,無不很很吃了一驚,那九龍寶鼎常日奉於九鼎殿中,殿門嚴閉,除了秦之奉常卿,太史令等掌禮樂的屬官幾乎無人能夠親眼一看,是以很少有人知原來秦國雍城宗廟九鼎殿中供奉的只有八鼎,卻少了豫州一鼎。其時人們尚未文明開化,極信天命,迷信盛行。眾臣無不交頭縱議,心中大是恐慌:莫非上天降示,天數有定,天中豫州終不屬秦?秦國也終得不到天下?

呂不韋見眾臣慌亂不已,連忙高聲說話,平息眾人說道:“諸公安靜!我大秦受命於天,承祚於祖,代周而有天下,此乃天命所歸,賢聖不疑之事。諸公不必懷疑。一來我秦欲開千古未有的新代,而九鼎不過上古三代禮 ,陳舊不合時宜,又豈能配我大秦文德武功?二來天地尚且不全,九鼎不全,於我大秦之天命所歸又有何傷?三來諸公不聞於史書:周室未得殷商天下之時,僅有天下三分之二的疆土,便已號稱天命歸周,何況秦已取八鼎,剩下一隻豫州鼎想亦不久便歸秦所有!”

眾臣聽了呂不韋之言,雜然信服,方才慢慢平息下來,此時蒙武道:“文信侯爺之言甚為有理。孟子不是有言: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筋志,勞其筋骨,傷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今上天將降天命於秦,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