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各種渠道資訊反饋到大宋皇帝的耳中後之後,他才根據情況開始委派官員,有計劃地替換原先吳越國的官員,把這些官員或者調到京城監控起來,或者輪換到其他偏遠的州縣去為官。
而宣州知府就是大宋皇帝要輪換崗位的官員之一,另外委派了這位魏文德來替換他的位子。
第143章 新任知府
當然,接下來,對於宣州其他的官員是否替換,則先要由魏文德進行一番考察之後再來定奪了,由他提出擬辦意見,再報吏部和皇帝最終裁決。
正因為他手中握有如此重權,使得他躊躇滿志,頗有大展宏圖的豪情,忍不住在轎子中哼起了小曲,儘管轎子外面雨聲嘩嘩,卻好像在跟他配樂似的。
剛才在十里長亭,這些官員們大多淋得跟落湯雞似的,見到他的神情又是恭敬又是害怕,這讓他很是享受,而即將卸任調整到其他地方為官的知府,則很顯然有些惆悵,因為他要調去的地方遠比不上吳越江南魚米之鄉富足。
在十里長亭裡,原宣州知府給魏文德挨個介紹了當地府、縣衙門的官員,他大多沒有記住,他不著急去記住他們,因為他相信,這些官員很快會想盡辦法讓他記住的他們名字的。
冒著雨,頭頂響著滾雷,魏文德卻一點沒有影響心情,進了城之後,他甚至撩起了轎簾看沿街商鋪,看打著雨傘來往行色匆匆的行人,聽著轎伕啪嗒啪嗒踩在青石板積水地上的聲音,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想著以後這裡就是自己轄區了,自己要做個愛民如子的好官,要讓這些百姓感受到大宋皇帝的恩澤,這可是自己來之前皇帝親口叮囑他的。他可不想做一個碌碌無為的昏官,還是想為百姓做一點事,當然千里做官只為財,能在百姓做事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行囊填滿,那可就雙方都滿意了。
他正胡思亂想,他的官轎在數百人簇擁下,來到宣州城知府衙門。知府衙門在宣州城的西邊,東邊是宣州城所在的宣城縣衙門。
衙門朱漆大門全都開啟了,官轎直接從大門抬了進去,官府裡剩下的胥吏、三班衙役都在甬道兩邊恭候著新來的衙門主人。儘管大雨如注,這些人都已經淋得溼透了,卻沒有一個人敢打傘,站在雨中神情畢恭畢敬,恭迎他的轎子進來,再目送轎子進去。
對於衙門官吏對自己的敬重,魏文德很是滿意。他其實心裡也知道,這些官吏從上到下,之所以對他如此恭敬,那是因為他們頭頂的天已經換了,改朝換代,原來的吳越國已不復存在,他們成了大宋朝的官吏了,大宋朝的皇帝究竟會怎麼處置他們,這些官吏心頭都是沒有底的。在沒有摸清底數的情況下,人最容易惶恐,更何況涉及到他們頭頂的烏紗帽或者在衙門中的差事還能不能得以保留。
知府的內宅已經全部都騰出來了,因為原來的知府的東西已經裝了馬車運走了,就等著新官上任交接工作。按照大宋的要求,交接當天,舊官必須離城,哪怕是出城之後在外面休息都可以,這叫一山不容二虎。
所以,魏文德可以帶著家眷和隨身的東西直接住進知府衙門內宅。
他稍事休息,便來到大堂,與前知府進行交割。他們的交割其實只是形式上的,不過是前知府帶著他在各處轉一轉,把一些情況跟他說一下也就罷了,至於錢穀、財產、債務、賬本等等具體事務,由雙方各自的屬官自行進行交割,那就不是一兩天能辦完的了,不過這些具體事務的交割不影響知府的離任。
交代完畢,知府便要告辭離開了。魏文德一直把他送到衙門大門之外,目送他的遠去,這才在嘩嘩的雨中,躲在傘夫撐著的巨大官傘下,悠然的踩著碎石鋪成的甬道回到了自己的內宅。
稍事歇息,便有門房進來稟報,說通判大人來訪。
先前通判跟著前知府大人到十里長亭迎接,通判是知府重要的佐官,所以得以跟著知府呆在小小涼亭中,沒有被雨水淋溼,同時又跟新的知府魏文德寒暄了幾句。魏文德對這位宣州城通判印象比較好,為人謙恭,熱情而又不失禮節。
當下魏知府趕緊吩咐有請,在內宅花廳相見。他整了整官袍,沿著長廊來到了花廳,花廳雕花木椅上端坐著剛見過面的胡通判。
胡通判起身滿臉堆笑迎了上來,說:“知府大人,是這樣的,咱們宣州府縣兩個衙門的同僚們,以及宣州當地鄉紳名流,今晚在宣州酒樓設下宴席,給大人接風洗塵,恭請大人光臨。”
這種場面上迎來送往那是必然的,也是接觸宣州各界的一個開端,魏文德當然要去的,便點了點頭,微笑說:“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