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到一個人的一生,很多人成年後的習慣、性格甚至各種心理疾病似乎都與他小時候的某段特殊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從這點來看,我認為他的理論似乎還有一定的道理。
我記得他所記載的一個經典病例:埃米。馮。N夫人,四十歲,生長在一個富有家庭,二十三歲結婚,丈夫是個顯赫實業家,比她大很多,婚後不久即死於中風。這之後的十四年中,埃米一直為各種病痛所苦,頻繁在各地旅遊,接受過電療、水療等。她患有神經過敏,還有抑鬱、失眠、疼痛等症狀。後來她被被推薦到弗洛伊德處就診。弗洛伊德透過在催眠狀態下與埃米談話,並引出了埃米的一連串童年的經歷::“最初是我五歲時,我弟弟和妹妹經常向我扔死的動物,那是我最先有的暈倒和痙攣。但我姑媽說這是不光彩的事,我不應當有那樣的發作,因此我不再有那樣的發作;當我七歲時,我出乎意料之外地看到了我妹妹躺在靈柩中;八歲時,我弟弟經常披著被單,扮成鬼來嚇唬我;九歲時,我看見姑媽在靈柩裡,她的下頜突然掉下來,我再一次地受到驚嚇。”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很多的兒童仍然在接受著各種恐嚇。其中,我們的傳統教育中的“熊外婆的故事”、“大灰狼的故事”等其實已經讓很多兒童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傷害。以至於很多在成年以後仍然害怕與陌生人接觸、害怕黑暗、恐懼未知……
現在清雲問到了我這個問題,我只能實話實說:“我確實不敢!”
“我敢!有什麼不敢的?假如我吃了那些東西死了,那麼我不也會變成鬼魂了嗎?到時候再找他麻煩就是。”他“呵呵”笑著說,完全沒有了剛才的失落,“一個人只要不怕死,鬼也拿你沒辦法的。”
是啊,他這句話其實說到了最根本之處。但是,只要是人,對死亡的恐懼是一種本能,大多數人都是非常害怕的。因為死亡無法體驗。
第十三章 報應
“來吧,我們還是喝酒吧。”我笑著對清雲說,“我們難道不能輕鬆點嗎?”
“和你在一起,就不可能有輕鬆的時候。”他笑著說。
我沒想到他會有這樣的想法,忙問:“為什麼?”
他端起杯子將裡面的酒一飲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