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聯想到、在井形峽谷石頭上的那種字型——“篆草”,聽瘋子六說,那種字型,在戰國到漢初比較流行,但後來慢慢失傳了,後來大書法家于右任,曾經根據出土的竹簡,對那種字型做了恢復。
我忍不住問旁邊的瘋子六:“這是不是也是那種‘篆草’,就是咱們在井形峽谷的石頭上、看過的那種?”
瘋子六則搖了搖頭:“乍看起來有點像,但仔細看時,卻發現很不一樣,字的構造和書寫方法,都與那種‘篆草’很不同。”
表舅聽完我們倆的議論後,則微微一笑說:“哈,你們說的那種‘篆草’,是曾經廣泛使用過的一種字型,那是在隸書和楷書還沒成熟之前,篆體的一種快速書寫方式,那種字型,從戰國到漢初,曾經流行了很長時間,而袁老先生寫的這種字型,則被稱為‘草篆’,正好和你們說的那種字型的名字相顛倒,兩者卻是完全不同的——老先生寫的這種字型,是明朝後期、著名大書法家趙宦光所創,我看起其功力和飄逸,不在趙宦光之下。”
也許是表舅的博學打動了老頭,聽完這番話後,老袁頭馬上對錶舅變得肅然起敬,並連連擺手說:“過獎,過獎,您真是博學多才,這種字型,即使一般的書畫專家,都未必認識。”
接下來,老袁頭對我們的態度,熱情了很多,表情也沒那麼木然了,他和表舅又討論起趙宦光的字來,並且好像越談越投機似的。
事情進展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