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中國選手外,其他國家的選手都十分踴躍。有的國家的中學生指出,出題者在某題上的思路不對,沒有現實意義,如果改造一下會更好;有的諮詢某方面問題的最新科研成果、發展方向;有的拿出自己的題目讓教授專家來解答。
而獲得金牌和獎牌最多的中國學生,卻在旁邊默不作聲。不是他們英語過不了關,其實他們參賽前都經過英語的強化、都有非常好的口語。而是中國學生平時的注意力以及競賽時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解答專家們的題目上了,沒有膽量、沒有心思去想,專家的題目還會存在什麼問題,於是提不出問題,就乾脆不開口。
俗話說:“問是學之師,知之母”。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不可能事事都通,許多問題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無所知,即便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也不一定什麼事都比別人知道得多。有問題並不可怕,怕的是不問。
美籍華人李政道教授一次在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生座談時指出:“為什麼理論物理領域做出貢獻的大都是年輕人呢?就是因為他們敢於懷疑,敢問。”他還強調說:“一定要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要敢於提出問題。”
善於提問才能增進知識
生活中有太多的“為什麼”,只是常常因為我們的懶惰才故意忽略不提,久而久之,這些“為什麼”就變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而我們的見識也不會有太多的增長。
其實,凡是那些學有所成的名人,都有一個很好的習慣,那就是獨立思考,當他們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一定要想方設法去弄明白,就像小時候的愛迪生一樣:
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愛迪生對家裡養的那隻母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蹲在雞窩邊皺著眉頭觀察那隻趴在窩裡的正在孵小雞的母雞,顯出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