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過那些樹,那些屋子,那家人。
但是過路的山民很平淡地說,這家人當年種了一棵柿子樹。去年結的柿子足有100多斤了,又紅又大,個個都是好柿子。他摸摸旁邊一棵光溜溜的樹,走了。我看著那棵樹,陌生得很,我並不認得它。
我無法找到那家人,也喝不到傳說中那烈性的高粱酒,自是有些悵然。只是下到河邊,看那水,還是綠得像翡翠,清溜溜的波在暖風裡蕩著。它見識多,也該是老去了,照得見影影綽綽的滄桑悲喜,只是不同我說罷了。撐渡船的是個老婦人,看一看我,又笑一笑:大姐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也對著她笑。
夜晚回到城裡。燈下翻看自己20多年前的日記,一頁一頁地看了過去,忽然停了下來,看見了這樣一篇:
1979年5月23日晴。爸爸前年在溝邊栽了一棵柿子樹,今年,不知是哪個細心人,找了又找,在樹上找到了一個柿子花,我叫爸爸來看,爸爸說,哪有這麼快,我把他拉來,一看,爸爸說,真有柿子了,說不定還有柿子花呢,我們在樹上找啊找,又找到了七個。這棵樹,不怕風吹雨打,不怕嚴寒酷暑,如今長這麼大了。想著想著,我彷彿看見了好多好多的柿子。
去鎮遠探幽(1)
慧遠�發帖時間:2001�05�3110∶10∶00
鎮遠是一座小小的苗鄉古城,位於黔東的沅江上游,沿舞陽河順流而下可達八百里洞庭,自古即有“湘黔門戶,滇楚鎖鑰”之稱。這是我西南旅行的第二站,本來我是打算自湘西南進入黔東南的苗侗腹地,行至會同,接到家中電話,言數日後將有事於我,算算時間已不允許自己在這裡更多盤桓,於是迂道西回,經懷化而直接進入黔東,來到了這座號稱“黔東第一名城”的鎮遠。
鎮遠給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太好,這是一座典型的黔東山城,周圍群山綿延,山勢險要,狹窄的柏油路面順著地形的走勢呈波狀。車站附近的建築物非常混亂,路邊的店鋪除了飯店和旅館,多是美容廳與髮廊,飯店大都冠以“正宗花江狗肉”的招牌。鎮遠的街市分佈在舞水的兩岸,不過是一些到處都能夠見到的普通樓房,還有一些仿古民居,只是因為地形的關係,給人一種鱗次櫛比的層次感。城內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經過改裝的三輪摩的,但我每到一個新地方,總喜歡四處走走,熟悉一下當地的環境,當然也就不坐摩的,於是一個人揹著包慢慢地向城內邊看邊走。
我在舞陽河畔找了一個濱水的民居住下,然後首先來到了在黔東大大有名的青龍洞。
青龍洞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初,數百年前即是僧人傳經拜佛和道家雲遊憩息之處。這裡依山傍水,規模宏大,遠遠望去,頗有懸空寺之氣魄。越過一片仿古街區,便是祝聖橋,這是一座橫跨舞水的七孔石橋,橋面建有一閣,名“魁星閣”,這個三層重簷八角攢頂的樓閣,使古橋顯出別具一格的風貌。過祝聖橋依次是中元禪院,紫陽書院,玉皇閣,萬壽宮和香爐崖,形成了一種佛道共存的局面,其間多有文人雅士的墨寶碑刻。在萬壽宮的山門牌坊兩側,各有精刻雕磚的青龍洞全景圖,雕刻形象逼真,比例準確,是青龍洞的鎮山之寶。最有特色的還是青龍洞的建築,這些寺廟道觀依山而建,且與山形地貌融為一體,中原宮殿建築形式與苗鄉侗寨的吊腳樓民居風格巧妙結合,貼壁凌空,迴廊如第,拾級而上,曲折蜿蜒,真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大有移步換景之妙。站在香爐崖憑高遠眺,青山綠水兩相輝映,小城春色盡收眼底,雖然我只是走馬觀花地匆匆而過,也不能不在心中暗暗讚歎古人創造的絕妙佳構了!
吃過午飯,我在當地人的指點下來到了鎮遠的古街區衝子口巷。與鳳凰的老街相比,這裡的境界稍顯逼仄,卻比鳳凰多出了一份世俗生活的沉靜與古樸。這裡背倚石屏山,面臨舞陽河,四通八達的青石小道蜿蜒貫穿其中,巷內大多是具有江南水鄉風格的老式庭院,這些庭院有著精美的石庫垂花門,圍以帶有磚雕和石雕的高大的封火院牆,門匾上題寫著一些文雅或者祝福的文字,如“書園”、“積善人家”之類。庭院以迴廊相連,或以木籬笆作為庭院之間的隔斷,馬頭牆上有很多惟妙惟肖的泥塑,其門窗木雕之精緻細膩更是讓人歎為觀止。在古巷道的盡頭還可以看到幾百年前的古井,自崖隙滲透而四季不枯,數百年來即供周圍使用者飲用,至今仍然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奇妙的是站在井邊可以看到數尾小魚在井中自由遊動,從中可以體味出古城生活天人合一的那份悠然自適。
流連在這樣的青石小巷之中,面對著鱗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