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本,剛剛整修好,對外開放那天邀請了啟功前去揭碑,老先生顫顫巍巍地被家人扶著,從巷子口一步步地走來——站在汪氏小苑門前遠遠地看先生,手裡拄著根柺杖,圓圓的臉,是笑著的,嘴有些嘟,戴個絨線帽,褲子偏肥,讓人幾乎疑心要掉——當然不會掉,只是肥罷了,走幾步,看見人多了,自己把帽子拿了,露出一頭的銀髮,白得寧靜極了,有如活佛一般。
一個安靜平和的老頭兒。
揭過了碑,走進汪氏小苑,聽著介紹,老人只是微笑,點頭,最後站住了,撐著柺杖,說道:“是中國住宅園林的典範,是寶呀!”說過了,嘴輕輕地一抿,兩邊圓圓的肉有些動,還是微笑。
汪氏小苑的管理者想請先生題字作為牌匾,隨行的家人忙著推辭,老人也指著自己的眼睛:“老眼昏花了,好多東西都看不清,看不清,很久不寫字了。”字沒有寫成,不過好像也算不上是遺憾——據說老人在北京也很久不寫字了。
老人在北京就提出這次到揚州一定要去汪中墓——汪中是老人最為敬佩的清代學者之一,我知道有這麼一個墓,但自己在揚州這麼多年,居然沒去過,想想真是慚愧。在城郊的城北鄉三星村停車時,離汪中墓還有一段路,車無法開,老人執意下車要走,隨行人員想想還是把輪椅拿出來,讓老人坐了。離汪中墓100米時,老人下了輪椅,拿了頭上的帽子,站直了,抬頭望汪中墓的牌坊,那神情如久旱遇甘霖一般,又似忽然吸進了一大口新鮮的空氣,頓時天朗氣清。
到墓前,要跨臺階,自己走在前面,便拉了老人一把,老人緊緊地拽著我的手,感覺柔軟而溫暖——這就是那個寫下那麼多精美書法的手麼?那一瞬間,真不想鬆了老人的手。
老人在墓前站定了,鞠躬,再鞠躬,三鞠躬。——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這個90多歲的老人。
老人說,青年求學時汪中便一直是自己的偶像,汪中,汪容甫,那是祖師爺,如今來了,想不到會儲存這麼好,想不到!
又嘆口氣:“北京有好多墓都拆了,還有衚衕裡的一些,沒辦法,揚州能儲存這樣不錯了。”
汪中墓兩面環水,幾棵青松立著,牌坊是80年代重新修繕的,墓碑為清代書法家伊秉授所書——是那種筆力扛鼎的伊體隸書:“大清儒林汪君之墓”,老人摸著碑,口中輕輕地說:“好,好。”有些尾音,隨行的學者問他:“啟老,看得清字嗎?”
老人說,看得清的。
摸摸碑,仍自說“這個——好——好——”
忽然就頓住了,出人意料卻又滿心喜悅地說:“小狗兒。”
——順著他的眼光看去,果然不知什麼時候跑來了一隻黃黃的小狗兒,老人的眼光全被吸引過去了,隨行人員都被這個可愛的老人逗得笑起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啟功在揚州(2)
說了些關於汪中的話,回去時,老人仍坐輪椅,幾個人跟著他。陽光好得很,剛剛在墓前的那隻小黃狗在前面滾來滾去的,像一隻肉肉的球。
老人忽然一個人又笑起來,笑過了,自言自語地說:“小狗兒——進院兒了。”
前面果然一隻小狗兒搖搖擺擺地進了一家農院。
老人笑得真是開心極了,口中不住地輕輕喚著:“小狗兒,嘖——嘖——”
這童心未泯的老頭兒!那一瞬間可愛極了。
啟功是滿清皇族的後裔,但到啟功這一輩時,家道已日漸衰敗了,年輕時受了不少磨難,提起這些時,老人總是略而不談。他只說他是滿人,祖上是愛新覺羅部落(這個部落的說法真是有趣),他說很多人給他寫信時,總愛這樣寫:“愛新覺羅·啟功”,啟功就在信上貼個條兒:“查無此人”,然後退回去。他說自己的姓名就是啟功,沒有愛新覺羅這個姓,去公安局查名兒,你找不到愛新覺羅·啟功,只有啟功這兩字,好多人後來仍信不過,寫信時不給自己加個姓就少了什麼似的,比如張啟功、李啟功之類的,老人又大笑起來。
老人專門開了《中國文化與揚州》的講座,人來得太多,過道里都站滿了,以至於後來組織者不得不把門鎖起來了。老人從清代康雍乾盛世的政治說起,歷述清代揚州繁華的始末,從朱熹說到章學誠、戴震,然後說到汪中、焦循,最後的觀點是,揚州文化對中國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乾隆以後,直至上海崛起前,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幾乎都與揚州有關。他心儀的學者不少都是揚州人,汪中、王念孫、焦循、任大椿、阮元,尤其是汪中,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