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這是什麼?”“平滑的。”老師就應該深吸一口氣,然後大聲說:“平滑的。”孩子發音時老師可能會發現他發音中的不足,或者說發現他嬰兒般的說話方式。這時,及時糾正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了。
考慮到這些概念的推廣化(我指的是這些概念在環境中的應用),我不建議這一類的課上太長時間,更不要超過幾個月。有些孩子在接觸了一段時間這樣的事物,或者僅僅是平滑和粗糙的卡片之後,會很快主動去觸控別的東西,並重復說“平滑!粗糙!柔軟”等等。
對於正常孩子,我們要等待這種對於環境自發探索的出現,我喜歡把它說成是探索精神的自發探索。在這種情況下,小孩每有一個新的發現都會很高興。他們能感覺到珍貴與滿足,並且這也激發他們從環境中尋找新的感覺和好奇心,同時這也培養了他們本能觀察的習慣。
老師要非常細心地觀察,並記錄下孩子們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學會這些的。例如,我們中有一個四歲的小孩在院子裡跑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叫道:“哦!天是藍的!”她在那兒站了一段時間,抬頭望著廣闊蔚藍的天空。
一天,我走進一個“兒童之家”,五六個小孩聚集到我身邊並開始輕輕撫摩我的手和衣服,說:
“這是滑的。”
“這是柔軟的。”
“這是粗糙的。”
其他一些小孩也一臉嚴肅、認真地走近我並重復同樣的話。他們邊說邊摸我,女指導員試圖把我解救出來,但我示意她不要說話。當然,我自己也沒動,我正欣賞著這些孩子自發的智力活動呢。
教育方法的最大成就應該是:讓小孩自己進步。
一天,一個小男孩在作畫圖練習,他選了用彩色鉛筆為樹的輪廓上色。當他正準備用紅色蠟筆給樹幹上色時老師干預他了:
“你覺得樹幹有紅色的嗎?”
我當然阻止了他,並讓那個小孩把樹塗成了紅色。是的,這幅圖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說明那個孩子還沒能夠觀察他周圍的環境。面對這種情況,我的辦法是讓那個孩子玩色覺遊戲。
讓他每天都和其他的小孩一起去花園,隨時看見樹幹的顏色。當感官訓練使他自發地注意顏色時,則會在某個時刻發現樹幹不是紅色的,正如另外那個小孩在玩耍的時候發現天空是藍色的一樣。
後來,老師再讓那個孩子給樹上色的時候,他選了一支褐色的鉛筆,而且還把樹枝和樹葉塗成綠色。當然,再後來他把樹枝也塗成了褐色,只把樹葉塗成了綠色。
接下來,我們要檢查孩子的智力進步程度了。
我們不能只說“觀察”就能培育出觀察家,而應教給他們觀察的能力和方法。這些方法是在感官教育中獲得的。一旦我們開始這些活動,自主教育就開始了,因為受過良好訓練的細膩感官能使我們對環境的觀察更細緻,而環境以它的變化多端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並使心理感官教育繼續延續。
相反,若我們在感官教育的這個問題上只教授某些物體有限的特徵概念,則只有這些物體或這些物體中的部分物體是與訓練相關的。這種方法太侷限於我們所選的和所記錄的特徵概念了,於是感官訓練也就沒有任何收穫。
一個按舊方法教授顏色名稱的老師,傳遞給學生的只有那些與個別特徵相關的概念,但並沒有訓練色覺。孩子對於這些顏色的認識只是膚淺的,時不時會忘記,他們對於這些顏色的認識充其量就是老師所描述的那些。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14章 智力教育(3)
因此,當用老方法授課的老師想讓學生推廣顏色概念並進行發問時,比如問“這朵花是什麼顏色的”或“這條絲帶是什麼顏色的”時,他們的思維一定還遲鈍地停留在他所給的例子上。
我們可以將孩子比喻成鍾,用舊方法授課就好比我們為了讓指標運動,用手撥動鐘面上的指標一樣。只要我們的手繼續施加讓鍾走動需要的力,鍾就會繼續走。但,這種培育方式只侷限於老師為他們所做的工作。而新的教學方法卻好比給鐘上發條,使鍾自主轉動。
這種轉動與鍾是直接相關的,與上發條這個動作沒有關係。這樣的孩子自主發育無限持續,與他自身的心理潛能直接聯絡,卻與老師的教育無關。我們孩子的自主思維活動在感官教育的基礎上發展,並透過觀察繼續發展。
例如,獵犬的能力並不是來自於它主人給它的訓練,而是依靠它特有的感覺。當這種生理特徵應用到適當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