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們中華民族的淵源文化。

說到淵源文化就不能不探索道思想和道哲學。道的哲學思想從生育崇拜發育出來。

在商代,有貴族和依附氏族,叫做中國和方國。在“族”的內部,是“一家人”,不是嚴格的世襲繼承。土地是自然的資源,哪個氏族使用了哪塊土地,它就佔有了哪塊土地,直到它放棄了為止。前文說到的古漢語本土在商代是方國地區。

周以後,“王”將佔有的土地“賜”給子孫(氏族的分支),於是,出現了“侯”國。這個過程叫做“封”和“建”。商和周兩個氏族匯合,組成起來古漢語氏族的基礎成分。

商周以後,古漢語氏族完成了兩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一件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春秋文化。春秋文化實際上是對商周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道德經保留了商文化的經典。第二件是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變革了貴族的社會關係,完成了向皇帝時期的過渡。中華史的秦,漢時期走在了世界社會的前頭。秦,漢時期的秦人和漢人就是古漢語氏族的血統後代。

古漢語氏族是世界民族中的先進氏族,今天的中華民族由包括古漢語氏族在內的眾多氏族匯合起來。這個匯合的過程,在南北朝時期,在宋、元時期特別明顯。古漢語氏族形成的歷史以及眾多氏族匯合的歷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內容。

古漢語是大語言。古漢語氏族的融合在商以前的巫祠時代開始。古漢語氏族的“古文化”被古書道德經保留下來。我們中華民族在古漢語氏族的基礎上匯合起來。古漢語氏族在幾千年間對社會的認識“濃縮”在古書道德經中。古漢語形成不晚於於公元前3千年,道德經成書在公元前1千年以後,就是說,氏族思想經過了不少於2千年的發育和流傳。古書道德經在2千年的流傳中完成,這就像“水滸傳”經過了元,明,清三代流傳成書一樣。讀者是聰明的,幾千年的社會思想濃縮在五千字裡,這就是為什麼古書道德經古奧,深邃,博大的原因。

道德經記錄了古中華的氏族社會。這就是道德經的“廬山真面目”。

百家爭鳴

在春秋末和戰國初,繼春秋五霸之後,出現了全社會規模的大討論,史書說,百家爭鳴,就是指這件事。這一次大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怎樣建設中華社會問題。在討論中形成了三大派:儒,墨,道。這三派的主張不同。儒主張“仁治”就是制定“禮”來規範舊貴族的行為,使得舊貴族做出表率,這樣,社會的秩序就好了。墨主張吸收一部分新興勢力到舊貴族的政權裡,這樣社會就安定了。道主張對土地維護氏族所有,使“民”不為盜。道德經是道派的經典。這個時期,一方面,政權由舊貴族把持,在貴族內部分離出來新興的家族(地主)勢力,出現了複雜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農業生產顯示出來優勢,諸侯國之間走向統一的趨向也顯示出來。這三派的“政見”沒有被歷史接受,歷史沿著“商鞅道路”走進皇帝時代。從這個角度,道德經相當一部政治經濟學。

關於古書道德經

古書道德經源自巫祠文化。巫祠主要是以“巫宣講”的方式來傳播資訊,達到社會的溝通,這樣就產生了“職業宣講人”。職業宣講盛行不衰,一直繼續到出文字書。古書道德經八十一章,五千字,就是從宣講的“底本”流傳和整理出來。

商文化以崇拜的形式由巫流傳下來,流傳著一大批的祭祀歌,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修改,補充。祭祀歌幾乎唱到了氏族生活的一切方面。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只要文字還達不到記錄能力,祭祀歌就一定傳唱下去。古漢語的文字出現得實在早。商,周之際,文字從巫祠向社會普及,口頭的傳唱衰落下來。周春秋以後,爆發了一場思想革命,社會處在大變革的前夜。一切的傳統思想,歷史認識接受時代的檢驗。道德經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整理成書。

從口頭流傳到文字的書,一定有整理文字的書作者,傳說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叫李耳,楚國苦縣人。苦縣在今天的河南鹿邑。這個時間是整理成書時間。河南鹿邑,在黃淮平原。這是一條珍貴的資訊。周代商,商文化衰落。黃淮平原是最後保留商文化的一塊土地,道德經在這裡整理成書。

關於李耳的生卒時間都不知道,推算在公元前六百年到公元前五百年。李耳是怎樣的人?古記載不一定可信,他應該是一個說書人。象李耳這一類人,歷史文化的製作者,道書的編者,論語的編者,詩經的編者,等等,都是默默無聞的窮苦人,他們的高大形象是後人樹立起來的。

在巫祠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