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2 / 4)

小說:細說民國大文人 作者:博搏

療,醫生診斷其為腎病,須行手術,切除一腎。手術後,梁的病仍不得愈,原來手術摘除的是好腎。一時“群情憤慨、輿論抨擊,社會對於協和醫院以及主治醫生大表不滿”,但梁啟超卻擔心這件事情會影響西方醫學在中國的發展,竟然在病榻上寫文章為協和醫院和醫師辯護。朋友們多勸梁起訴該醫生,梁答道:“中國人學西醫,能夠開刀,而令我活到如今,已經算不錯了。我又何必告他!”最後,梁啟超宣佈在自己死後將腦部捐獻給協和醫院。

梁啟超之弟梁啟勳在《病院筆記》中提及,手術中作主治醫生副手的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未施手術之先,院中人有為餘相慶者,謂此大夫兩月後即返美國,君家之機會佳哉”。但最後為梁啟超主刀的卻是中國大夫劉瑞恆。梁啟勳推測:“計劉之所以越俎而動者,乃徇任兄之請,任兄之所以請劉動手者,乃國際觀念,謂餘之病療於中國學者之手,國之光也。一時感情衝動,遂不惜以身試法,亦奇矣。”

【求索】

17歲的時候,梁啟超結識了康有為,兩人第一次見面,梁便為康所折服,拜在康門下。梁啟超後來追憶他與康第一次見面時的情形說,康有為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受此當頭棒喝,梁一時不知所措,發現以前所學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而已,根本不是什麼學問。於是,梁馬上退出學海堂,拜康有為為師。從此,在康有為的引導下,梁啟超棄訓詁之學,接受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思想與政治主張,逐漸成長為康有為的左膀右臂,史稱“康梁”。

1890年,梁啟超赴京趕考,名落孫山,回粵時途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訊息傳到北京,一時群情激忿。4月22日,時在北京趕考的梁啟超與老師康有為,寫成萬言“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一起相應,一千二百多名舉子聯合署名。5月2日,在康、梁的帶領下,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齊聚“都察院”門前,請求代奏皇帝。康、梁在上書中提出了“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此次上書史稱“公車上書”。

戊戌變法之前,梁啟超的主要思想皆來自於康有為,梁啟超用他那充滿感情的筆,闡發康有為雜亂、高深的思想,為康的“君主立憲”思想搖旗吶喊;變法失敗後,梁啟超亡命日本,與革命黨人多有接觸,思想逐漸從改良轉向革命。

戊戌政變後,梁啟超本“抱定一死的決心”,只因譚嗣同鄭重託命及日本公使林權助力勸,才逃離虎口。

梁啟超早年受康有為的影響,主張“尊孔保教”,黃遵憲和嚴復常常對此予以反駁,認為“孔教不可保”。受其影響,梁啟超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大倡自由、平等、天賦人權之新說,並願同孫中山合作。1902年,本著“吾愛孔子,吾尤愛真理;吾愛先輩,吾尤愛國家;吾愛故人,吾尤愛自由”的原則,梁啟超公開發表文章《保教非所以尊孔論》,認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從今以後,只有努力保國而已,表示自己“昔也為保教黨之驍將,今也為保教黨之大敵”,被康有為嚴厲批評。

隨著思想的轉變,梁啟超的政治主張也發生了變化。逃亡日本期間,梁啟超與同在日本的孫中山、陳少白等交往,關係極為密切,有時擁被長談至深夜。梁、孫曾計劃合作組黨。梁與部分康門弟子聯名致函老師康有為,勸其退休。康有為得知梁啟超思想的轉變後,異常生氣,對其進行了嚴厲指責,並馬上令梁離開日本,到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

無奈,梁啟超只能謹遵師命,來到檀香山。檀香山是興中會的發祥地,孫中山在當地華僑中很有影響。於是臨行前,梁請孫寫介紹信,孫中山自然非常樂意。利用孫的關係,梁啟超不但在檀香山募集到了大筆資金,還將當地的革命團體變成了保皇會組織。孫中山得知後非常憤怒,自此,孫中山與梁啟超反目成仇。

此時,梁啟超的政治立場又從激進轉變為保守,從革命轉變為改良。梁啟超反對革命、共和,而主張改良、立憲,他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民智低下的專制國家,革命的結果只會造成徒具共和形式的民主專制國家。

中國國內的革命浪潮越來越猛烈,革命派在自己的報紙《民報》發表文章,駁斥維新派的保皇思想,梁啟超在這場論爭中處於下風。從此,他把主要的精力轉入“開明專制”的研究和實踐中。武昌起義爆發後,梁啟超企圖讓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

民國建立後,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