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經歷了由融儒入佛到儒佛同參,再到融佛入儒、歸宗儒學的演進歷程。其一生為學,融貫中西,平章華梵,摒棄陳說,絕少依傍。其哲學思想雖有不少侷限,但他以其廣闊的文化視野,獨具的哲人慧思,提出併力求解決的人生問題與文化問題,諸如人的終極關切、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困惑和疏離等,仍是人類現在乃至以後所面臨而必須解決的問題,而他憑著對生命存在的獨特體驗,所作出的對人的內在的道德自覺、價值自覺、文化自覺的闡揚,又為人類開創了一條探尋價值的新路,而具有普遍的世界意義。
【灼見】
熊十力說:知識之敗,慕虛名而不務潛修也;品節之敗,慕虛榮而不甘枯淡也。
熊十力1901年投身革命,與宋教仁、黃興、胡瑛等人多有來往。曾有黨人認為武漢不適合發動革命,他駁斥道:“武昌者長江之上游,南北之樞紐,天下安危之所繫也,兼有張彪等庸才為官帥,若能暗中策反軍隊,不數年大事可成。”此說後來果被驗證了。
1949年4月10日,徐復觀即將南走之季,接到老師熊十力的加急長書。老師在信中極力勸阻他不要去臺灣,在這封長信裡,熊十力語重心長地向自己的愛徒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