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中國文壇慈善第一人。
回想八年前,柳飛羽第一次向林為民開炮的時候,他還只是國內文壇新進崛起的青年作家,國文社的一名普通編輯,勢單力孤。
如今八年過去,各種職務、頭銜、獎項加身,除了資歷方面,柳飛羽對上林為民幾乎沒有任何勝算,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的變化無常。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這次柳飛羽拿了雁冰文學獎,損失的卻是幾十年來在國內文學界所經營的口碑,實在是得不償失。
而林為民這次,雖然也受到了衝突的一些影響,但他一擊打在了柳飛羽和評委會的死穴上,外界對他的聲討和批評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一次的衝突,林為民雖然丟了獎項,卻完勝了柳飛羽。
茶話會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結束,嘉賓們陸續離開。
今天的茶話會結束之後,國文社旗下的《新文學史料》、《當代》還會刊發相關的紀念文章。
嘉賓們走的差不多了,陸遙、於華、汪碩等人卻不想散場,拉著林為民要去吃飯。
今天難得如此熱鬧的場面,他們幾人生性愛熱鬧,怎麼能這麼草草收場呢?
一群人熱熱鬧鬧的吃了一頓飯後才散去。
熱熱鬧鬧的社慶活動結束,外界對於雁冰文學獎的爭論仍在持續,林為民對於這件事已經不太關心,將精力都放到了工作和寫作上。
這段時間,已經創作完成大半,估計再有幾天就會寫完。
四月初,金庸作品集印刷完成,已經開始陸續發往全國各地的書店和郵局。
隔了不到一週,林為民再次出現在燕京飯店,他身邊陪著的是一位帶著金絲邊眼鏡的老者。
兩人一露面,在場記者們的照相機立刻咔咔閃動起來,記者們當然不是衝著林為民,而是衝著他身邊的老人。
今天國文社舉行金庸作品集的出版釋出會,現場來了三十多家大大小小媒體,記者們看到金庸群情洶湧,手中的照相機按個不停。
金庸是今天的主角,提問環節的時候臺下的記者們爭先恐後,等到釋出會結束,這群記者更是直接將金庸圍了起來,大有不接受採訪就不讓走的架勢。
金庸在林為民的陪伴下接受了半個多小時的群訪,好不容易才掙脫了記者們的圍堵,被帶進了小房間進行單獨採訪。
今天釋出會來了幾十家媒體,但能有單獨採訪資格的媒體卻只有幾家重量級媒體。
不僅有《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報紙,還有央視和燕京電視臺等電視媒體。
上次梁鳳怡聲勢浩大的作品釋出會有相關部門鼎力相助的成分,而這次金庸的作品集釋出會靠的更多的則是他自身的影響力。
自五十年代創作第一部武俠《書劍恩仇錄》到七十年代寫完《鹿鼎記》封筆,金庸的武俠創造了華語通俗文學史上的一個神話,極大的拓展了武俠這個通俗文學分類的邊界和影響力。
七十年代開始,金庸的武俠小範圍的傳入內地,到了八十年代,得益於領導對於金庸武俠的喜愛,他的作品徹底在內地放開,成了無數國人閒暇之餘消遣解悶的必備讀物。
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無線電視臺根據金庸作品改編的武俠電視劇引進到內地,風靡全國、萬人空巷,更助長了金庸的知名度和他的武俠的影響力,讓金庸成為國內家喻戶曉的武俠大家。
只說一件事,八九十年代內地武俠很多作家所寫的作品,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以金庸武俠為模板創作的。
那些冒名的就不提了,金童、金康、金庸新、金庸巨、金庸續等一系列仿冒名作者創作了一系列如《神箭金雕》《神鵰俠侶前傳》《魔女江湖》《續書劍恩仇錄》《武林痴小子》《大俠風清揚》《九陰九陽》《天龍八部外傳》等作品。
另外還有,筆名、書名都跟金庸沒關係,但內容跟風金庸的作品,這類偽作通常是金庸原著的續集,模仿金庸的筆法來講述全新故事,如果按照後世的說法,應該屬於同人範疇。
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滄浪客的《矯龍驚蛇錄》,看作者名和書名跟金庸武俠沒有一點關係,實則寫的是《倚天屠龍記》續集、《乾坤殘夢》寫的是《天龍八部》續集,還有煙波客的《神鵰奇緣》,是《神鵰俠侶》的續集,等等。
在以上這些仿冒金庸的作品當中不乏精品之作,也受到了廣大武俠讀者的歡迎,讀者們有時候明知道這是仿冒的作品,但看到跟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