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社這個副牌社在過去一年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成了國文社所有同事熱議的焦點。
下屬副牌社的業績好,國文社這個上級出版社的業績也不差。
金庸作品集今年在社裡放了個大衛星,大賣3500萬碼洋。
今年出版的新書當中,還有《文化苦旅》這種四個月賣五十萬冊的爆款書。
林為民的新書《升官記》十月下旬發行,到元旦不過兩個月時間,已經賣了近六十萬冊。林為民的作品是國文社歷來壓箱底的寶貝,新書一年輕輕鬆鬆二三百萬冊。
國文社還引進了梁鳳怡的五部,銷量最多的《豪門驚夢》賣了超過三十萬冊,五部的總銷量也破了百萬冊。
於華的《活著》出版了半年時間,也賣了二十多萬冊。
除了這些表現亮眼的新書,國文社這一年當中出版的其他上百種新書銷量均在五千冊到十萬冊之間。
國文社立足於純文學作品的出版和發行,這些年來出版的絕大多數作品銷量其實並不高。
但國文社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底蘊足夠深厚。
實際上,國文社每年的新書出版量佔據總出版量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有年頭誇張一點甚至不到20。
而真正佔據國文社每年出版、發行量大頭的,均是老書,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老書,而是經過了讀者們認證的經典作品。
錢鍾書的《圍城》自1947年出版,不到兩年印了三版,廣受歡迎。但在建國之後,卻一度絕版了三十年時間。
直到1980年國文社獲得了錢老授權,重新出版此書,在讀者群體當中引發了強烈的反響,出版前幾年,每年都會賣出一二十萬冊。
到如今歷經十一年時間過去了,《圍城》每年依舊會賣出三四萬冊。
還有《魯迅全集》這樣的文集,幾乎每年都會賣出近萬套,別看數目不多,但人家是文集,一年賣出去的碼洋也是上百萬。
像這樣的經典作品國文社有很多,除了這些老一輩的大家之作,國文社近些年來出版的經典作品也貢獻不少。
比如顧樺的《芙蓉鎮》、陸遙的《平凡的世界》、阿萊的《塵埃落定》、程忠實的《白鹿原》,這些近些年才出版的作品,每年的銷量也很可觀,動輒就是十萬冊起步,偶爾衝刺一下二三十萬冊。
再比如林為民的作品,出版年頭比較久的作品現在每年的銷量都會維持在二三十萬冊之間,出版時間越短的作品銷量越高。
像近兩年出版的《一個都不能少》,今年仍賣了近六十萬冊。
這些作品,堪稱國文社的寶藏,也是國文社的底蘊和底氣。
同時這也是為什麼林為民堅持要收購新華印刷廠的廢舊機器的原因。
國文社每年有如此大量的再版書、加印書,新華印刷廠的那些鉛印裝置就是給國文社量身定做的。
大興那邊的國民文學印刷廠到現在成立三個月時間,業務量直接拉滿,每天機器幾乎沒閒著的時候,時不時還要加一下班。
按照社裡的統計,僅僅是成立的這三個月時間裡,國民文學印刷廠就為社裡省下了超過20萬塊的印刷和裝訂成本。
也就是說,僅僅三個月時間,國文社投資國民文學印刷廠的十幾萬資金外加購買鉛印機器的成本已經收回來了。
以後印刷廠每印刷一本書,為國文社貢獻的都是利潤。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國民文學印刷廠的成立是一次絕佳的投資。
不僅為國文社創造了經濟效益,同時也補足了國文社沒有自己印刷廠的短板。
會議結束社裡的中高層領導們從會議室離開,三三兩兩的走在一起,嘴裡仍在討論著今年社裡的變化以及對明年的展望。
其中,大家最關心的一件事就是通文社的擴編。
通文社算上林為民這個社長兼總編才九個人,一年產值卻上千萬,這樣的效率堪稱恐怖。
做出如此貢獻,擴編是應有之義。
有了今年的成績,通文社已非吳下阿蒙,想進可不是那麼好進的了。
大家還記得上次通文社進人的時候林為民想的損招,抓鬮,上級出版社的編輯調到下屬副牌社去抓鬮,簡直是聞所未聞。
可現在來看這可能會成為以後的常態。
誰叫人家通文社發展的好呢?
照這樣的勢頭髮展下去,以後就算是林為民說要分家,搬出去辦公,大家也不會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