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文社,jz建房現在是最火熱的話題。
但在國內文學界,還有一個更火熱的話題。
1994年《當代》第三期,一期發表了林為民的最新力作,長篇小說《南海十三郎》。
該作品講述了粵劇劇作家,外號南海十三郎的江譽鏐的傳奇一生。
雖然是根據真人事蹟創作,但《南海十三郎》並非傳記題材的作品,而是以小說家的筆法將江譽鏐這位粵劇名家的人生展示在大眾面前。
粵劇對於廣大國人來說只是一個地方劇種,影響力有限,甚至很多北方人對於粵劇的瞭解幾乎為零,林為民突然創作出這麼一部以粵劇名家為背景的小說,不僅文學界的眾多同行意外,包括絕大多數讀者也充滿了意外。
《當代》這兩年的銷量對比其他幾家競爭對手,一直保持的很穩定,雖說在去年下半年銷量有些萎靡,但基本盤還在。
月初上市之後,受《南海十三郎》發表的影響,銷量走出了一條漂亮的上升曲線。
短短一週之內,銷量就已經突破百萬冊。
《千與千尋》連載已經超過一年半時間,而且這部小說還是兒童文學作品,如果不算《千與千尋》的話,林為民已經有長達近三年時間沒有長篇作品面世了。
作為林為民暌違文壇三年以來的重量級作品,《南海十三郎》的發表自然引來了無數同行和讀者們的關注。
《當代》在《南海十三郎》的開篇特地寫了一篇編者按,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小說的內容。
很多人在翻看這部小說之前,都被開頭的編者按誤導,以為這是一部小說中粵劇元素可能會有很多,可等真看了之後才知道,粵劇在小說中只是點綴。
小說真正要講的還是一個天才在亂世之中跌宕起伏的人生。
很多人不免想到了林為民在初出茅廬之時所寫下的那部《霸王別姬》,兩者乍一看有太多的相似之處,細品卻又迥然不同。
相比當年的《霸王別姬》,林為民在《南海十三郎》的處理上更加的剋制和成熟,一筆一觸已然是大家風範。
小說發表一週時間,讀者來信越來越多,對於小說的評價普遍非常高。
來自遼東師範學院中文系的大三學生蔡文靜在信中這樣寫道:
進入九十年代,我覺得中國的長篇小說創作似乎進入了一個疲軟期。
七十年代的培育,讓一大批中國作家在八十年代走向了成熟,在這期間,國內誕生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讀者基礎的經典作品。
也許是此前的八十年代太過輝煌,粗讀九十年代以來的眾多長篇小說,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少之又少。
有些作家在寫創作談時,將這種現象歸結於前人把能寫的東西都已經寫過了,又或者輿論環境的變化擠壓了作家們的創作自由。
我認為這樣的想法是極其荒謬的,林為民這部《南海十三郎》的出現,恰如其分的反駁了那些作家的說法。
這部小說具有一種堅實的風格,比起與之有很多相似元素的《霸王別姬》,《南》的世俗氣息更加濃郁,林為民以簡略卻精準的筆觸將舊滬上、舊香江、舊中國的描繪出來,並不刻意堆砌,卻可以讓人在極短的句子裡沉迷其中。
江譽鏐這位粵劇界的天才人物並非如同程蝶衣一般是虛構出來的人物,他有很多可供研究的素材,但也因為這些素材給創作帶來了掣肘。
我欣賞林為民在處理江譽鏐這個人物和情節上的揮灑自如與以事實為基礎的適度戲說,讓江譽鏐這個人物更加的生動、飽滿,渾然天成的將人物融入於時代浪潮和歷史大勢中,譜寫了一位天之驕子在亂世之中的跌宕命運。
我很喜歡《霸王別姬》這部作品,但我不得不承認的是這部作品相比一些經典名著失之於輕佻,而《南海十三郎》,讓我看到了一種潛力,那是一種如同《飄》、如同《戰爭與和平》的潛力。
我不成熟的認為,它是一部可以如同以上兩部作品一樣名留青史的作品。
“這個小姑娘,評論寫的有幾分水平嘛,難怪是中文系的高材生。”
章仲鍔看完了讀者來信,給了一個評價。
祝昌盛笑道:“為民這次的作品在讀者當中評價很高啊!”
“難得的是意見統一啊,不像有點作品,譭譽參半。讀者來信,要麼誇、要麼罵,目前看來,好評一片,殊為不易。”
“是啊,這麼多年一如既往的保持著高水平、高產出的創作。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