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籤售結束之後,眾人一路沿著長江南下,然後便是本次全國籤售的最後兩站地,羊城和鵬城。
到達羊城,這裡又有別名花城,這也是《花城》雜誌名字的由來。
得知林為民率隊來羊城搞籤售,《花城》總編溫能特意給林為民安排了點活動。
別想歪,就是吃吃飯,看看演出。
因為溫能是私人邀請,所以林為民沒辦法帶下屬和作家們一起赴約,他們在籤售完的當天便去了鵬城。
反正就剩最後一站了,大家輕車熟路,林為民陪不陪都一樣。
大家約好了在羊城匯合,林為民便心安理得的享受起了溫能的安排。
吃胡建人這種假傳統當然是沒有的,但食在羊城也是事實。
享受了一天三餐美食,晚上溫能請林為民看粵劇。
粵劇源自南戲,以明清時期的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梆子腔等諸腔為基礎,在清咸豐、道光年間,本地班子在演出中以西皮、二簧作為基本曲調,兼收高腔、崑腔及民間樂曲和時調,用“戲棚官話”為基本語言,間雜以粵地方言,逐漸形成粵劇。
建國後,粵劇跟其他的地方劇種一樣成立了專門的粵劇團和粵劇劇院,民間基礎深厚。
但受限於語言的關係,粵劇流傳多侷限於兩廣、香江以及東南亞等粵語地區,反而在內地沒什麼市場和受眾。
今天溫能邀請林為民看的劇目是《再世紅梅記》,由粵劇劇作家唐滌生創作,改編的是明朝周朝俊的《紅梅記》。
“畫欄風擺竹橫斜,如此人間清月夜。
愁對蕭蕭庭院,疊疊層臺。
黃昏月已上蟾宮,夜來難續橋頭夢,飄泊一身,怎分派兩重痴愛?
不如彩筆寫新篇,也勝無聊懷舊燕,誰負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
邊欣賞著臺上優美的唱段,溫能邊給林為民做一些科普。
林為民聽到“唐滌生”這個名字有點耳熟轉念一想,便想了起來。
這不是南海十三郎的徒弟嗎?
見林為民對唐滌生感興趣,溫能又給他科普了起來,林為民越聽越覺得有意思,連戲都顧不上看了。
南海十三郎原名江譽鏐,唐滌生是他的弟子,二人均是粵劇劇作家,這師徒二人所創作的《寒江釣雪》《心聲淚影》《梨香院》《七十二銅城》《女兒香》《落霞孤鶩》《紫釵記》《帝女花》等作品均是粵劇當中廣受歡迎的熱門劇目。
相比弟子唐滌生,江譽鏐的人生經歷更加傳奇,而他的生平事蹟也在兩廣和香江等地廣為流傳。
林為民在後世看過謝君豪演的《南海十三郎》,講的便是南海十三郎江譽鏐的傳奇一生。
江譽鏐出身豪門父親江孔殷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富商,他雖家世顯赫,卻是個情種。
年少時江譽鏐因為太過調皮搗蛋被學校退學,無奈之下父親只好將他送到香江讀書。在香港,他遇到了令他心動的莉莉。他對莉莉一見鍾情,為了她甚至不惜放下香江的一切、與她一同遠赴上海。
此後,他便銷聲匿跡了兩年。兩年後,他重新再出現,卻是一副窮困潦倒的模樣。家人想知道,他消失的這兩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可任憑誰問,他都緘口不提。
而這段經歷便是日後他的成名作《寒江釣雪》的靈感來源。
回到香江後,江譽鏐沉迷粵劇,但每每聽到臺上名角唱曲時,他都要搖頭,臺上的名角薛五哥被他攪得心神不寧,二人卻也不打不相識,成為了至交好友。
此後,江譽鏐憑藉《寒江釣雪》一炮而紅,成為香江粵劇界的金牌編劇。
名聲大噪的江譽鏐吸引了很多仰慕者,唐滌生便是其中之一。
兩人的結緣源自於戲劇創作,江譽鏐的創作風格與眾不同,他在思考詞曲時往往需要助手協助,找了很多寫手都跟不上他的想法和速度。
偏偏唐滌生就能做到,唐滌生因此被江譽鏐收作弟子。
江譽鏐是個戲劇天才,唐滌生也不遑多讓,師生相得僅一段時間,江譽鏐不想讓唐滌生一直活在自己的陰影之下,埋沒了才華,對他惡語相向,將他攆走。
離開江譽鏐後唐滌生果然迅速在粵劇界嶄露頭角,與江譽鏐一時瑜亮。
唐滌生的出走,是江譽鏐人生的轉折點,他的後半生隨之而來的是窮困潦倒與悲劇。
時逢戰亂,江譽鏐一腔熱血投身軍營,在軍營中他試圖用勵志的故事激起將士們的愛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