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帶領《當代》走向更高的那個人(1 / 3)

如果有人在若干年後用回望的角度去看1983年《當代》第一期刊物的內容,大機率會用上“神仙打架”這一類詞語來形容。

何雲路的《新星》和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固然讓人驚豔,但兩人後來的發展稍顯後勁不足。

在這一期當中剩下的幾位作者,表現同樣不俗,且在日後的發展中更加穩健,成為中國當代文壇殿堂級的人物。

於華是林為民一手挖掘出來的作者,最開始連作品發表都做不到,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他做到了兩部中篇同時發表在《當代》這個頂級文學刊物上。

《十八歲出門遠行》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這兩部作品非常有他早期作品的特點。

他的這兩部作品跟馬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屬於這個時代的先鋒派,作品側重於展現文字的實驗性、遊戲性,還有敘事邏輯的各種反轉,技巧更傾向於電影創作中的蒙太奇手法。

但跟馬原不同的是,於華在敘事結構上又保持了一定的剋制,並沒有走入極端,這就造成了他的在內容性上更高一籌。

同時他在寫作時更偏重意識、思維和心理的描寫,有一種絕對客觀的冷靜敘述,毫不避諱的描寫血腥暴力。

這樣的寫作手法形成了他獨樹一幟的風格,讓人過目難忘。

如果說何雲路的《新星》在某種程度上是沾了改革文學的光,馬原的《ls河女神》、《岡底斯的誘惑》是勝在了敘事的新奇。

那麼於華的勝利則更多的是在他獨特又沉穩的風格,有讀者在來信中用“成熟”這個詞來形容於華的創作風格,林為民對此深表贊同。

前樓的謝明清在看完於華的這兩篇作品之後調侃過林為民,說有什麼樣的編輯就出什麼樣的作者。

林為民在創作上幾乎沒有什麼特定的風格可言,要是硬歸類的話大概就是穩定。

他很少有劍走偏鋒的時候,但卻總能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而由他一手帶出來的於華,現在也逐漸在向這個方向靠近。

對於一個作者來說,這是走向創作成熟的標誌。

於華也因此被很多讀者和評論界寄予厚望,認為他是有可能在若干年後超越林為民的作家。

在第一期的所有作者中謨言的作品評價是最差的,這並不是他的作品不夠優秀,而實在是對比的物件給廣大讀者們留下的印象太過驚豔,直接導致了謨言的兩部作品《民間音樂》和《透明的胡蘿蔔》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些挑剔的讀者口中的“平庸之作”。

“平庸之作”同樣是來自於讀者來信的評價。

謨言如今在部隊工作,作品風格基本還是往偉光正的方向靠攏。

林為民在部隊招待所的時候還跟謨言聊過,跟後期作品當中的“陰暗”不同,現在的謨言是相信真|善善美的。

他認為“善”能改造人類,“善”是美的靈魂,所以才能製造出“美”的火花。

任何文學創作,一旦落入歌頌真|善善美的窠臼,那就避免不了模式化的弊端。

一個殺人犯有一百種方法殺人,但要救人的方法只能有一種。

但儘管被評價為“手法寫實、語言歐化、情節單一”,可謨言中所流露出的對於社會和人生的美好願景,仍讓大部分讀者讀之有清風拂面之感。

林為民不覺得謨言的作品比其他人的作品差很多,非要找問題的話,只能歸咎為這種“主旋律”的創作風格不討喜。

在第一期的所有作者和作品當中,程忠實的《康家小院》和《初夏》有些格格不入。

可能是因為多年深入鄉村生活的原因,程忠實的作品中總是能看到農村變革時期的個人價值選擇與思想感情、道德觀念的碰撞。

這樣的風格與已經成名,同屬陝西的陸遙很相似。

程忠實的好處是,他不吝於筆墨來架構結構佈局和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變化,有時甚至到了繁瑣的地步。

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很見功力,也很受那些思想成熟的中年讀者的歡迎。

還得到了國內文學評論界頗有名氣的蒙萬夫的讚賞,特地寫了一篇《田野上莊重而深沉的希望之歌——評中篇》,充分肯定的程忠實在《初夏》當中的創作能力。

同時,蒙萬夫還在評論的最後盛讚,“《當代》1983年第一期為中國文學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力量,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蒙萬夫這人大家不熟,他的學生很多人應該認識,叫賈平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