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佈道者(2 / 3)

生們開始,慢慢停止了喧譁,人浪的洶湧也逐漸平復下來。

張建軍等人急忙走上主席臺,將已經扯好了線的話筒給林為民拿過來。

“喂喂喂!”林為民試了試話筒,偌大的聲音透過功放傳遍了禮堂,禮堂內的學生們終於徹底安靜了下來。

“同學們,大家好,我是林為民!呵呵,大家的熱情我剛才已經感受到了,現在請各位同學都坐下吧。沒有座位的同學可以跟身邊的人擠一擠,擠不下可以坐在腿上,當然了,我指的是同性之間。”

底下的學生中發出一陣鬨笑,禮堂內的氣氛活躍起來,學生們也開始有序的坐了下來。

林為民見氣氛差不多了,拿開話筒對張建軍說道:“就不要介紹和報幕了,我直接開始吧。”

張建軍點點頭,剛才的事把他嚇出了一身冷汗,這個時候只有林老師能指揮得了臺下洶湧的學生們,環節能省就省,最主要是安全。

溝通好之後,林為民見學生們都坐的差不多了,禮堂內恢復了肅靜,門口還時不時有人進來,他手裡拿著話筒道:“那我就開始了!”

“這次我是受我們燕京師大中文系的同學們的邀請,來到貴校和同學們交流交流文學創作方面的內容。

沒想到今天來了這麼多人,可能很多人也不是中文系的,大家就勉強聽一聽,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在我講完之後舉手提問。”

林為民說完這番話,停下來看了看底下的眾多學生,大家的表情異常認真。

“今天我要演講的內容要藉由前兩個月在《當代》第一期上發表的幾篇文章說起。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和於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大家都看過沒有?”

隨著林為民的提問,底下的學生們齊刷刷的豎起胳膊,一眼望去如同鬱鬱蔥蔥的樹林。

“好了,大家都放下吧,看來大家都是《當代》的忠實讀者。”

底下的學生們發出笑聲。

“大家看過這兩部,應該都能發現這兩部作品與現今各種刊物上發表的有著很大的不同。我曾經在這一期的編者按當中提到過一個概念——先鋒文學,用來形容他們的風格。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覺得我在故弄玄虛。

包括前段時間我在《文藝報》上發表的那篇文章,大家應該有所耳聞,贊同者、批評者皆有,而在批評者當中有一波人所持的觀點就是,他們認為馬原和於華,準確點來說就是馬原,他寫的東西壓根不能稱之為,都是我為了給《當代》和我自己塑造一種權威形象而硬推出來的四不像。

可能包括很多在場的同學們,在初看馬原的作品時,也會因為陷入他的敘事陷阱而感到惱怒。

這些我都可以理解,今天在這裡,我想借著這個機會,跟大家交流交流所謂的先鋒文學到底指的是什麼。”

林為民說到這裡,底下出現了些許的雜音。

《當代》1983年第一期當中最紅的當屬何雲路的《新星》,其次便是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年輕人對於新鮮的東西接受度總是出奇的高,大部分人也只是看個熱鬧而已。

但仍有不少人對於馬原這種重形式和結構的文風很反感,認為他脫離了文學的本質,變成了一種文字遊戲。

傳統的“觀”正在受到挑戰。

林為民沒有理會臺下的雜音,他表情淡定,語調不急不緩。

“首先我們來談談何謂‘先鋒文學’?

先鋒這個詞大家很容易理解,帶上‘文學’兩個字又作何解呢?

要想理解這個詞的含義,我們需要來分析分析馬原的這篇《岡底斯的誘惑》,弄明白了這篇文章,我們也就是弄明白了先鋒文學的特點,明白了什麼是我所謂的先鋒文學。

在《岡底斯的誘惑》裡,它實際敘述了幾個看起來似乎互不關聯的故事。

一個故事講的是老作家在經歷,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陸高和姚亮看天|葬的過程,最後一個故事講的是藏|民頓珠、頓月兄弟的故事。

在結構上非常獨特,幾個故事沒有什麼關聯,他們單獨成立又串聯在同一篇中。故事的線索也很不明確,往往突如其來,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沒有確定的時間、地點,或者在過程上,或者在結果上進行某些省略。

馬原雖然運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但又沒有通常中故事的那種烘托、渲染和結構,這樣就在懸念和結構之間製造一種反差效果,有意識地對讀者的期待心理造成失落感。

馬原在敘述方式上也很獨特,他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