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時候,百團大戰爆發,我們旅是在第二階段才開始投入戰鬥的,而我們的旅的目標就是敵人在正太路上的一個叫山陽屯的日偽軍據點。
這個叫山陽屯的日偽軍據點不但正處於正太路上,而且還控制了附近其他兩條進出石家莊的必經要道,可謂咽喉要道,所以說自然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也正是由於這個山陽屯據點如此的重要,日軍更是重兵把守這個據點,生怕有失,在山陽屯據點內的日偽軍總兵力達到了有近一千四、五百人,其中正宗的日本鬼子兵更是達到了近四百人,而且這樣還不算,據點中日偽軍還配置了十幾輛裝甲車和坦克。
而我們當時的八路軍的軍隊最為缺乏的就是作戰武器,特別是攻堅作戰武器重武器。
我們先說槍這一項,如果說是三個人一支槍一點也不過份。當時很多的主力團,人數到不少,一拉出來——烏拉的一大片,陣式相當嚇人,人數都在兩千五百人左右,可是長短槍都加在一塊很少有超過一千五百枝的,這樣以來,就意味著要有近一半的戰士手中將沒槍可用,和敵人戰鬥的時候只能靠大刀片子、袖纓槍來解決敵人,說白了也就是靠近身ròu博戰,這就是為什麼不少團中有大刀隊的原因了。
說完了槍,我們再說彈,那時候的一次戰鬥給每名戰士(指手中有槍的主)所配發的子彈,基本上都在五發左右,如果是能發到十發的話,那麼這個團一定就是牛氣沖天的了,其他的團戰士都會羨慕的流口水了。
所以說,當時八路軍打的戰鬥大都都是伏擊戰和破襲戰為主,破襲戰的戰法太多,再此我就不一一說明,相信大家在電影和電視上也都看過,我就向大家講一講,早期最為常用的伏擊戰戰法吧
早期最基本的伏擊戰戰法是,敵我的兵力對比在一比三至一比五之間,也就是說我方的兵力在佔絕對的優勢——敵我雙方的距離在兩至三百米以內發起攻擊,當然這個距離越短越好,這樣做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為了保證在發起集團衝峰的時候最短的時間內能衝到敵人面——然後瞄準關鍵目標——打三槍、至四槍——幹掉一些敵人的指揮官和機槍手——在敵人一片húnluàn,還沒有來得及組織起有效的火力反擊的時候——吹衝峰號——發動伏擊部隊的全部官兵發動集團衝峰——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到敵人面前,近身近身ròu博戰——通常是二至三個戰士一個戰鬥xiǎo組,圍住一個敵人,然後把對方幹掉。
這種戰法說白了,就是利用我們兵員數量上的優勢,在近戰中解決敵人,所以現在想起來,有些王八蛋老一說我們八路軍就提人海戰術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當然了故事說到這兒,一定會有的讀者要問了,你剛才不是說發五發子彈嗎怎麼只打三、四槍,還留著那一發子彈幹什麼了?難道指望他下仔用的嗎
說的一點也不錯,留的這一發子彈還真是好下仔用的。
好,我這再給你們慢慢說來,留著的這一發子彈其實就是為了在ròu搏戰中使用的,通常的情況是,遇到比較難纏的敵人,在近距離內,瞄都不用瞄——‘砰’的一槍下去就能解決問題。
當時八路軍的一個非常響亮的戰鬥口號就是——刺刀見袖,就是在特別強調近戰在與敵人戰鬥中的作用。
說完了槍和彈,我們再說一說,當時八路軍軍中使用量最為廣大的一項‘先進武器裝備’——手榴彈。
那時候的手榴彈在八路軍的軍中可是充當了相當重要的角sè,基本上是當時八路軍最為拿得出手的自造武器了,它的大量出現不但彌補了八路軍重武器的缺乏,而且很多的時候,它還充當爆破筒、炸yào包的角sè,是我們部隊早期給日偽軍造成殺傷最大的武器。
但是由於當時邊區物資、及武器製造工藝水平的限制,梯恩梯炸yào很少,真正能完全添充梯恩梯的手雷很少,大部份都是添充黑火yào,或是黑火yào與梯恩梯炸yào的hún合物,所以其爆炸的威力自然就下降了很多。
此外,由於邊區兵工廠彈殼製造水平的限制,我們自造的這種手榴彈爆炸時所產生的碎片並不是太多,這樣一來,其殺傷力自然的就加起了折扣,經常會出現一炸兩半的現像,這樣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有的時候,一通巨烈的爆炸之後,在黑煙中會地上爬起來一個灰頭土臉的鬼子兵。
至於輕重機槍嗎,那就更別提了,那像現在的部隊——班用機槍,一個主力團能有十幾支輕重機槍就了不得了,而且每支機槍在一次戰鬥中所配的子彈只有曲曲的五、六百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