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叛軍的出擊,死傷慘重,達到近三千人。
最讓石堅擔心的事情出現了幾次。就是抱著炸藥包,往大營裡衝,大多數被射死,但讓一個人成功靠近。那一次自殺性的襲擊,讓近十名士兵死亡,十幾個人受傷。
其實石堅聽到後,唷然長嘆。這些人的瘋狂舉動,將會加強朝廷對炸藥的管理,其實不利於社會發展,許多地方都要有炸藥的。但如果用一次申請一次,一是麻煩,二是讓不法官吏敲詐。但象這種情況再三發生,朝廷不可不可能不去管理。
范仲淹同樣也在嘆息。
當時,石堅在和他說出個字三步行動時,第二步罰時,他默然主,語。某種程度上也與呂夷簡一樣。認為有些慘忍。可是石堅說道:“商鞍變法時提過帝道,王道,霸道。其實何為帝道、王道、霸道?”
范仲淹不敢答話。其實從秦始皇喜法家之後,各個朝代對法律都開始慎重起來。但不能說。儒家尊先祖,認為三皇五帝什麼都是好的。什麼堯舜禹湯,那是好得不能再好了。連石堅詞中的唐宗晉祖,秦皇漢武,當然秦始皇那個牛人在外。其餘幾個人都不敢說自己超過那些三皇五帝。
而法家尊後人,認為社會在發展,在進步,現代的一定比以前的好。因此不能頑固不化,要不斷地改革。但一開始法家也不好,什麼都要用法來解決。又走上了歧路,因此許多人在接納的過程中又反對它。
別看各個朝代一再修改適合的法律,但不敢公開提,我在用法家。
一提商靴,罪人,五馬分屍了。那就是罪人的下場。一提秦國,幾個年沒有了,這是殘暴的下場。
可是石堅也在言論中提到了一些進化論,但詞語同樣隱晦,敢情石堅量量大腿,也覺得細了。不想抬這斤。扛。
連現代的大儒都明知道秦朝之所以強大,商鞍佔的功勞很大,大到接見他的秦孝公也沒有他的份量重。但就是沒有人敢為他辨這個公道。
其實後來商殃的命運,與其說他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鏈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還有惠文王趙馳(《大秦帝國》劇中誤稱其為贏馳)的老師被他施割鼻之刑,於是惠文王即位將他裂殺。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他軍功爵制度。得罪了太多的貴族造成的。而與石堅最不贊成的鑿頂等酷利無關。其實史書也不的不記載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
但知道就是。別說他好話。
石堅看到范仲淹神色,笑笑,不但范仲淹,就是他自己也不敢提。
他繼續說道:“其實法家也好,儒家也罷,都是想百姓好,國家強大。
其實無所謂什麼道,王帝霸的,連自己也保不住,談什麼王道帝道?”
范仲淹一聽,也是莞爾一笑。這到也是。如果說石堅才掀風鼓浪。做了多少變革,明裡明的,暗裡暗的,但他總能把握著最佳的時機。要麼就隱忍不發。用他的話來說,如果時機不成熟,那不叫革新。是叫添亂。他得罪的人比商鞍的罪的人還要多,但讓人家心服口服。而不象商鞍那樣硬做。估計著七7卜麼帝道王道也是忽悠秦孝王的。
“其實說到底,一個國家的治理。以教為主,以法為輔。不對百姓教化,明白仁義禮恥,一味施用酷法。難免有秦隋之亂。但讓百姓學會仁義禮恥,必須得讓他們飯吃飽,衣服穿暖。所以管仲說,倉稟足再知禮蘋,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個百姓連家裡的人都吃不上飯,衣服都沒有的穿。怎麼能安心守法?”
雖然石堅的話已經遠離儒家的範疇,可范仲淹還是點頭。就象隋末。不是老百姓想造反,逼上粱山了。當然,也沒有逼上梁山這個詞語。而且梁山那幫好漢估計多半是不法之徒,與逼字也無關係。倒是李自成黃巢之流逼得多一點。
“但是如果不以法來為輔,民慢怠法律,輕易犯罪,以強凌弱。
以壯欺老幼,多出不法之徒。或者說句讓朝中那些老先生們不中聽的話。老百姓有幾個人能聽懂《論語》《孟子》,或者再讓他們聽一段《尚書》。不,聽懂了還不行,還要讓他們記下來,還要明白意思。”
范仲淹聽罷大笑。如果這樣。他們都可以考科考了。
“因此要摒以律法。但要注意分寸,別讓酷刑迷惑了眼睛,還是以感化為主,讓他們有一個好日子過,那麼百姓也就安份下來。所以一個國家說到底,國安民富兵強,君賢臣明,有進取心,這就是王者之道。”
范仲淹點頭,但是苦笑,這樣的模式,那一個不想?首先古今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