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是有區別的。儘管有這些差異,自願不育者給人總的印象是摒棄了傳統中國人的忍辱負重、無條件地為後代作犧牲的生活模式,更看重自身的快樂,不願以犧牲個人的幸福、快樂和輕鬆為代價去換取被他們稱為“身外之物”的傳宗接代。
選擇不生育這一生活方式的第三個主要原因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這一目標與尋求輕鬆的生活相比有較多的積極意味。有些調查物件提到生孩子會毀了自己的事業和成功的機會,尤其是一些中年夫婦,他們痛惜在文化革命中被白白耗去的青春,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不願為生養後代浪費自己的寶貴精力與年華。
在上述三個主要原因之外,還有大量較為次要的原因使他們做出不育的選擇。這些原因計有:對中國的傳統觀念反感;怕增加家務勞動負擔(
;希望更多享受人
;怕孩子過不上好的生活(
;現代意
生樂趣(
識比一般人強烈(
;為避免妻子生育的痛苦
;西方許多家庭
;怕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
;為了事業
都不要孩子,中國人也可以做這種選擇(
;享樂主義比一般人多(;追求不同的生活
方式( ;優生學的考慮,怕孩子有缺陷 ; 經
濟上確實負擔不起( ; 不喜歡孩子( ;不願作
父母( ; 怕孩子分去了愛人的感情( ;怕妻子
變成家庭婦女( ; 想做與眾不同的事情( ; 婦
女解放運動的影響(
;妻子男性度較高(
;妻子
缺少母性(
)等等。
自願不育者所感到的社會壓力
選擇不育生活方式的人們當中近半數是在婚前做出決定的,另外一半是婚後決定的。他們這一決定往往是在相當強大的社會壓力下做出的。樣本中有
的人在做出不生育決定時遭到過父母的反對;
遭到過兄弟姐妹的反對;遭到過來自其他親屬的反對;
遭到過朋友們的反對;
遭到過同事的反對。有
的自願不育者遭到過人們的公開諷刺,說他們不是不想生育,而是沒有生育能力,有的被人疑為“有病”不能生育,甚至有的女同志被譏為“母雞不下蛋”。當然這些諷刺或暗示並非全是惡意的,有時不過是善意的揶揄,但它同樣傷害人。對於這些諷刺挖苦,許多人持不屑一顧的態度。有一位說,說我有病就有病吧,不能損害我分毫。有人憤憤地說,別說自己確有生育能力(樣本中有
的人因避孕失敗做過人工流產),就是真的不能生育又有什麼了不起。生育難道是什麼不得了的能力嗎?他們感慨於束縛中國人多種選擇的心理定式()之強大,這種心理定式過於看重生死和傳宗接代,忽略了人的快樂的自我實
現。然而也有人不那麼超脫,樣本中有
的人承認自己
擔心過別人會以為自己不是不想生育,而是沒有生育能力。在
這個問題上,認為丈夫感到壓力更大的佔
,妻子感到
壓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