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中觀察到的反性傾向簡直是他的“青年反性同盟”的證據。這種反性傾向不僅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且是近幾十年獨特的政治社會氣氛的產物。對於各種慾望的壓抑,尤其是對性慾望的壓抑,在中國這個環境中將傳統文化固有的禁慾主義與理想主義革命者清教徒式的禁慾主義溶於一爐,塑造著社會規範、社會環境,也塑造著每一個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因篇幅所限,本文不能再深入探討這一問題,或有社會學界同仁會有興趣對此做專門研究。
參考書目:
①柯林斯(《青春期戀愛中的接近程度,規範與夥伴群的期望》,《青年與青春期雜誌》
年總
期,第頁。
多恩巴克()等,《黑人家長對青春期戀愛的
控制》,《社會觀點雜誌》
期,第頁。
年總
③傑克遜(《從無戀愛經驗的角色觀念看青春期戀愛的意義》,《青春期雜誌》
期,第
頁。
年總
④麥可伯(《關於青春期戀愛理論的建立》,《青春期雜誌》
期,第頁。
年總
⑤斯克華茲)等,《愛情與義務》,哲人出版社,
年。斯維霍克()等,《新加坡青年》,新加坡大學出版社,
年。
沙學漢,《臺灣求偶方式研究》,
年。
第三篇 浪漫愛情
引言
一般認為,關於浪漫愛(愛情)的研究是屬於心理學的、微觀的研究,但是由於浪漫愛現象的確包含著社會內容,許多社會學家也嘗試從社會學的、宏觀的角度來研究它。關於浪漫愛的社會學研究有許多種類,如關於浪漫愛度量尺度的研究,關於浪漫愛與現代化關係的研究,關於浪漫愛作為結婚主要原因的研究,以及關於與浪漫愛相關的社會諸因素的研究,等等。
在所有這些研究中,最吸引我的題目是浪漫愛與現代化的關係及浪漫愛作為結婚的主要原因。這兩個題目實際上是緊密相聯的,因為關於浪漫愛與現代化關係的主要理論是把人類婚姻史劃分為兩個大段,第一段是傳統社會(或前現代化社會),婚姻締結的主要原因在於夫妻雙方相互依賴以維持各種基本生活需要;第二階段是現代社會,婚姻締結的主要原因在於浪漫愛情。許多實證的研究證明了這一理論,但也有些研究的結果與這一理論相悖。這一點在文獻綜述一節還將詳細論說。
這個題目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它本身的魅力外,還在於中國這個環境。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一個現代化過程。儘管人們對這一過程的性質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從封建社會過渡到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有的說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
究中一個常見的現象:人們常常在概念上爭論不休,但請他們舉出所指現象的具體內容,才發現他們是在用不同的語言描述同一內容。)這一過程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來檢驗浪漫愛與現代化關係的理論。換言之,隨著中國現代化程序的推進,是否也發生了婚姻從以維持生活基本需要為主要原因到以浪漫愛情為主要原因的變化?這一點又受到哪些社會因素的影響?
有人認為,浪漫愛基本上是西方的東西(美國有些人甚至認為它是美國社會中的婚姻所獨有的,而歐洲人是有門第觀念的),它是文藝復興的產物,其哲學基礎是人文主義。中國傳統社會一向把愛情放在次要地位,於是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門當戶對”一類深入人心的做法與觀念。但在我看來,中國古代並非沒有以浪漫愛情為基礎的結合有許多描寫浪漫愛的文學作品為證
只是以浪漫愛為基礎的婚姻不佔主導地位、沒有成為人們的行為規範甚至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罷了。這項研究打算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對婚姻實際情況的描述它是以浪漫愛為主要原因還是以維持生活基本需要為主要原因?二是對浪漫愛現象的解釋有哪些社會因素在影響著人們的浪漫愛情,決定著他們婚姻中有較多或較少的浪漫愛情?
文獻綜述
關於浪漫愛的研究很多,我把它們分類綜述如下:
第一類是關於浪漫愛度量尺度的研究。要想研究浪漫愛,首先必須確定度量尺度,巴蒂斯)在
年曾設計了一套
項的指標來度量浪漫愛,數年後又刪節成
項(巴蒂斯,
年,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