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2 / 4)

在如何評價自己的同性戀取向這一價值觀問題上,我們的調查物件大致可分為基本否定和基本肯定兩種態度。

在持否定態度者的身上這一價值觀表現為很強的負罪感和壓抑感。一位中年同性戀者說:“我懂這事以後,覺得很痛苦。跟任何入都不能表達。書上講得很隱諱,但我知道自己是這樣的人。我和領導、同志們都相處得很好,但是和他們沒法談。我知道自己不正常,但是不覺得自己不道德。我有時表現出女人的言談舉止,有時能控制,有時下意識流露出來。有同事說,你說話真好聽,像小女孩似的,性格溫柔挺好的。可也有人說,你女裡女氣的。我聽了很自悲。。。我總覺得這不是什麼值得張揚的事,我不願把這種身份暴露出去,我慚愧,有負罪感,很壓抑。現在的年輕人敢愛敢恨,我們這些在正統教育下長大的人卻總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自己有批判能力才感到痛苦,人都有點雙重人格了。我和朋友說,我們都是挺好的人,惟獨這一點和人家不一樣。我自覺工作能力、理解能力都不比別人差,但我知道自己在這一點上永遠不如人家,這將是我終身的遺憾。。我覺得是先天的,不怨父母,不是誰教的,不是看書看的,咱這種人就是這種人。人家不是不注意我們,就是厭惡我們。別人不能設身處地為我們想,我能設身處地為他們想。有時我幻想有一種辦法,打針吃藥能改變我。但是治病的人都不是我們這種人,所以不能瞭解我們。我幾次試影象戒菸那樣把它戒掉,最終還是失敗了。”

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同性戀者對自己的性傾向持肯定態度,並不感到有負罪感、壓抑感或覺得自己有病,而是“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實”。就連前述那位典型的有負罪感的人也說:“我翻來覆去想,我的一生只能是悲劇。但在我最高興的時候也會覺得很幸福,因為大多數人不能理解的,不能感受到的我能感受到,我好像探索了一點什麼秘密似的。別人只有一種幸福和快樂,我卻有兩種。”(注:這位在我們看來實際上是雙性戀者,他對女性不反感,甚至還有好感。)

儘管同性戀群體中有人感到壓抑、有人沒感到壓抑;有人有負罪感,有人沒有負罪感;有人認為自己有病,有人認為自己沒病,但他們在一個問題上卻空前的一致,即:不認為自己是不道德的。一位中年同性戀者在很長時間裡一直認為自己不正常,十分痛苦,在他已過“不惑之年”之後,卻逐漸改變了看法,認為“這是自然的”了,雖然他對同少年打交道仍有些負罪感。他曾經寫過一篇《重新認識同性戀》的文章,其中觀點很能代表同性戀的價值觀。文中指出有三個對同性戀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其一為“變態論”,他認為既然同性戀是古而有之,那它就是常態,不是變態;其二為“道德敗壞論”,他認為這不是道德品質敗壞的問題,因為他曾經痛恨自己,極想

改變,但改變不了,可見至少不是明知故犯;其三為“享樂論”,他駁斥了一般人認為搞同性戀是貪圖享樂的觀點,反問道:如果是為了追求享樂為什麼不去找異性呢?值得注意的還有北京男同性戀者對艾滋病的看法,因為當今世界上有一種曖昧的說法,認為愛滋病是上帝對同性戀這種異常性慾的懲罰,這就觸動了同性戀者們本來就十分脆弱敏感的神經,也涉及對同性戀現象的評價(價值觀)問題。使我們略感意外的是,在調查中只要一提到愛滋病,調查物件們總會下意識地流露出敵意。有一位調查物件說:“我當然怕愛滋病,但梅毒不曾經也是不治之症嗎?為什麼沒有人因為梅毒認為異

道而不是它的病源一樣,同性戀行為也只是愛滋病的一種傳播渠道,而不是它的病源。如果同性戀能在社會中公開化,那麼同性戀者就會自願去體檢,防止自己得病也避免傳播疾病。如果社會不給你好的待遇,你就只好反抗社會。把得了病的人隔離起來一直到死,從國家考慮是合理的,但從本人來說,與其讓人發現還不如多活幾年。”看來,從社會安全和全民的健康考慮,同性戀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分析與結論

在上一節,我們簡述了調查所得的基本事實。這些事實可以概括為:北京男同性戀社群的概況及同性戀生活方式他們如何進入這一社群,他們的感情生活與性生活,他們的婚姻觀與價值觀。作為一個亞文化群體,他們的行為規範與占主導地位的社會規範相悖,這是由同性戀生活方式和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共同決定的。

我們準備從價值與事實兩個方面對社會中的同性戀現象做一剖析。在價值方面,我們討論社會、局外人、同性戀者的家人親友及他們本身對同性戀的看法;在事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