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好處的是大唐。松贊干布真的以為他先還是吐蕃說一不二的掌權人?他想得太多了。騙騙他而已,沒有了祿東贊這樣的智囊,他就是個廢物。
而且就報告來看,吐蕃未來有可能的贊普是一個很不喜歡大唐的人。這個人的存在很成問題。不過也沒關係。在他們決出勝負之前,大唐已經穩操勝券了,就算那傢伙做了贊普。也持續不了多久,縱橫司已經做好了一系列的準備,絕對讓吐蕃沒有未來!
群臣鼓掌,皇帝讚許,縱橫司做的很不錯,深得朕心,恩,到時候可以把縱橫司提一個等級了,這次大功就記下來,等提升等級的時候,一併賞賜,大唐六部是時候添一個新成員了!
然後軍方集團也對此次時間表達了他們的看法,這一次的事件給了軍方充分的準備時間,谷州與渾州的軍隊安排已經妥當,五萬軍隊已經齊裝滿員,不日就可揮師南下,掃蕩吐蕃北方,不過若要攻略整個吐蕃,估計五萬軍隊不是太多,所以希望皇帝陛下可以酌情補充一些軍隊,讓這場吞併戰役打得更有底氣。
李二陛下思索了一下,同意了軍方的條件,大手一揮,此次軍事行動允許軍方調集十萬軍隊參展,要軍方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交上來讓皇帝審查一下,然後等待出兵命令,命令一到,立刻出發,不得有絲毫耽誤,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空虛的吐蕃北方給吞併了,然後集中兵力把南方的吐蕃軍隊主力全部消滅,三方面一起消滅!
這是自消滅東突厥汗國以來第二次十萬軍隊以上的大軍團聯合作戰,因為此次作戰的特殊性,李二陛下批准了燃燒罐的使用和工部最新研發之連發唐弩的使用,務必要一舉擊破吐蕃全部的抵抗勢力,一舉蕩平吐蕃,徹底掃除大唐西進的障礙物,為大唐向更高處邁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次的軍事行動,有敵無我!
同時,有人提出了關於出兵的理由問題,自古以來作戰行動都需要名正言順,否則極易引起周邊藩屬國的動盪不安,對此,杜如晦提出了一個關鍵點。
那就是根據當前的形勢判斷,縱橫司密探紛紛認為松贊干布難以同時對抗兩方面的進攻,一旦松贊干布落入了頹勢,從而被逼無奈請求大唐的幫助的時候,大唐應該如何應對呢?對!這就是大唐出兵的理由!朝臣對此提出了很多的意見,最後統一了思想,認為這就是大唐最好的機會,名正言順出兵蕩平吐蕃的機會。
吐蕃北部和西部都被叛軍佔領,大唐目前只承認松贊干布的政府,那麼除松贊干布政府的佔領區與南方區域之外,其他的都是敵佔區,大唐作為吐蕃的盟國幫助吐蕃掃平吐蕃叛逆是名正言順的,在吐蕃正規軍在收復失地之前幫助管理也是正常的,順帶著和吐蕃正規軍一起消滅叛軍也是正常的,而吐蕃政府把好心當作驢肝肺疑神疑鬼偷襲大唐王師造成損失也是很自然的,那麼大唐順勢而為自衛反擊也是正常的,消滅吐蕃吞併之也就是正常的……
說道這裡,所有人都明白了,大家陰險的笑了起來,你不給我理由,那我自己製造理由不就行了,強國對弱國開戰其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要有那麼一件小小的事情,不管弱國如何迴避戰爭,還是會被逼著開戰的,那個時候,若果已經沒有戰爭能力了,而強國的軍隊兵強馬壯,戰爭結果不言而喻。
李二陛下更是開心,眼看著一大塊土地就要落入手中,如何能不開心呢?於是趁著這個機會大家開始商議起了吞併吐蕃之後如何管理吐蕃故地的問題,高原之地,嚴寒困苦,發展農業什麼的是不太可能,也發展不了多好,所以無發打造為糧食基地,只不過那種苦寒之地卻是很好的練兵之所。
體會過高原氣候的李世績對此有很深刻的理解。認為高原氣候可以很好的鍛鍊一名士兵的強健體魄,既然無法打造為糧食產地和商業基地,那麼幹脆就作為軍事訓練地區就好了,每一年大唐都可以派遣相當一部分計程車兵在高原上訓練,同時駐紮,嚴防叛逆;同時吐蕃之地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甚至可以作為大唐進擊西域的大後方,所以將其打造為軍事管制區很有必要。
牛進達提出苦寒之地最適合鍛鍊堅強的軍人,所以提議每一屆的軍事大學學子都要有至少三個月的時間在高原苦寒之地做訓練,恩。就是軍訓吧!三個月的軍訓就要在高原之地上完成。完成不了的,就不配進入軍事大學享受高福利待遇!這一點得到了所有將軍的一致贊同。
而關於吐蕃故地的政治和經濟價值,房玄齡提出了一份報告,認為苦寒之地雖然不利於糧食的生產。卻也有別的好處。比如適合放牧。吐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