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那邊各方面遠不如我們,甚至於科技發展落後於我們一甲子,但他們落後,不是因為他們笨或者他們蠢,只是他們沒有趕上前兩次工業革命,被技術封鎖,沒有渠道獲取更高階的知識。
很多方面都需要自己摸索著進行。
實際智商,說句不好聽的,我覺得開國初那些科研學者的能力和智商,可能比我們現在很多科研學者們都要高。
細數一些核心重要的技術,很多都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老一輩科研學者做出的突破,八九十年代的科研學者最多隻能算是在原有的科技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深入研究,但是要說有什麼重大突破,反正肯定遠不如那些老前輩們。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如果讓平行世界建國之初的那些老一輩科研學者,與我們站在同一起步點搞研究的話,很有可能他們的研究進度會比我們快。即便不比我們快,如果讓他們跟我們一起研究某一樣技術,也相當於增加了一倍或者說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的科研學者。
足以彌補研究空間物理的損失。
能明白我的意思吧,我的意思就是說盡可能的將現在的一些技術知識教給平行世界的那些研究人員,讓他們與我們處於同一層次,一起配合著搞研究。
剛開始幾年他們可能對我們沒什麼幫助,主要是我們付出,但是隨著他們逐漸學會我們的知識,到時我們就相當於平白多出了數千數萬高階研究人員。
多出一個國家幫我們搞一起研究。
雖然我不願意相信玄學國運之說。
但是建國之初那段時間,確實是人才輩出,不僅我們國家人才輩出,全世界都人才輩出,幾乎相當於另類的百家爭鳴,你們想想看,年輕時候的那些老一輩科研人員幫我們搞研究,這是多麼大的殊榮,成果絕對不會差到哪去。」
李向陽思維轉的還挺快,就這麼一會功夫他便想了這麼多,想的這麼遠。
最關鍵的是聽著還挺合理。
隨著他說完這番話,在場不少閣老都陷入了沉思,贊同與不贊同的天平很快就出現了調轉,可見大部分閣老其實也挺贊同老一輩研究人員能力更強些。
可能是當時的科研更純粹吧。
之後又陸續有人發言,再加上還有不少閣老提出血脈同源論,那個世界也有許多他們的先輩正在受苦,以及他們插手干預,說不定能夠避免一部分學者受迫害而死亡,挽回當年的一些遺憾。
讓走了些彎路,變成不走彎路。
如此這麼一番討論結束後,最後投票是顯而易見的,贊同全力幫助平行世界的閣老佔絕大多數,而定下這個大方針之後,接下來的一些細節就不用他們來開會了,各部門自己內部開會就行。
比如說資助多少糧食,資助什麼型別的物資,糧油總署內部開個會就行。
最多就是開會的時候順帶將本世界六零年
的資料調出來,根據本世界資料推算一下那個世界大概需要多少糧食。
總體來講沒什麼問題。
但技術支援方面就有矛盾了
其中爭議最大的地方在於,科研部對於哪些科技和知識,適合直接編撰成課本教材送給平行世界,哪些科技和知識不應該給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有一部分人認為,直接將現行的科技知識全部照搬過去,簡單又方便,還能夠避免他們走彎路,直接一步到位。
但也有人認為,那麼做不但有些拔苗助長,實際上也只能創造出一個與他們這邊一樣的科技體系出來,未來對他們的幫助並不大,還不如提供些基礎知識,提供些大方向上沒有任何分歧的知識,其他的給他們幾個不同的方向,讓他們自己研究,自己發展發展才最好。
打個比方來說,目前來講核聚變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慣性約束,一個是磁約束,另外點火方式也有很多,有選擇走鐳射路的,也有選擇走仿星器路的,但目前來講沒有哪條能確定成功。
甚至於即便未來確定了慣性約束能成功,或者說確定了磁約束能成功,其實也不意味著另一種方法就不能成功。
只是可能某種方法先行一步。
某個研究隊伍突然靈光一閃。
但某個方向的研究先行一步,順利成功之後,很多研究機構或者國家可能就放棄了沒有成功,但也沒有確定失敗的那個方向,轉而專門研究成功了的那個方向,最終整個世界的科學研究體系都是順著成功的那個方向往下面延伸。
所以在部分研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