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提親】(1 / 1)

小說:北宋穿越指南 作者:王梓鈞

朱銘看完張家的求親書,坐在辦公桌前認真思考,這種聯姻對自己有什麼的利弊影響。 似乎沒有什麼害處,但好處也不怎多。 主要是因為張家在江西且目前並無身居要職之人。 倒是雙方結親之後,朱銘一旦起兵,會把張家坑得欲仙欲死。 朱銘原本打算,尋個西軍將門世家聯姻,比如種家、折家之類的。但漸漸發現不具備可操作性,文臣和武將聯姻在宋初還算正常,在北宋中期就漸漸變少了,一來文官看不起武將,二來文武結親似乎有所忌諱。 真要結親,起兵之後再結也不遲,到那時估計就變成了納妾。 朱銘甚至用拼音寫信,詳細討論造反時間,基本確定三個時間點: 第一,在方臘起義之後,趁著官兵前往兩浙,自己在漢中進行響應。 第二,在童貫伐遼之後,西軍精銳損失慘重,正是造反的好時機。 第三,靖康之變以後。 朱國祥的回信是,響應方臘起義太過冒險,至少也得等到童貫伐遼。 朱銘基本同意老爸的觀點,但覺得策應方臘也能成功。 方臘起義軍的主力,一年時間便遭覆滅,純粹是撞到了槍口上。當時官軍已經聚集於京畿,各種後勤工作也辦得妥帖,童貫是要帶著軍隊伐遼的,獲知方臘起義只能跑去鎮壓。 兵甲齊備、後勤充足的全國精銳,連聚兵的時間都省了,直接拉去打方臘。怎麼可能撐得住? 說實話,如果方臘沒有造反,童貫伐遼也不會打得那麼難看。至少不缺糧草和軍械啊,士氣肯定要高得多。 等童貫鎮壓完方臘,不論勝負如何,大宋都財政崩潰了,因為東南地區已千瘡百孔。 到時候,朱銘趁機佔領漢中和四川,掐斷大宋的另一條財源。即便西軍精銳仍在,糧餉也嚴重不足,拉來鎮壓朱銘,很容易在半路就怨聲載道。 打仗終歸打的是後勤! 就像歷史上的宗澤,根本沒有“過河”的可能,因為他沒有後勤可言。 《宗澤遺事》乃宗家後人編寫,大量內容與正史不符,也跟當時其他文臣的奏疏有出入。 什麼四方義士雲集京師凡二百萬人,糧草還能吃半年,這種記錄只能信一半。 宗澤的抗金精神不容質疑,三呼過河也多半是真的,他肯定屬於民族英雄。 但宗澤後人說糧草還能撐半年,那就純屬扯淡了。 前一年京畿才鬧了大饑荒,漕河又被堵塞,還來了無數嗷嗷待哺的義軍,宗澤再厲害也不能變出糧食啊。 宗家後人為了圓謊,還說宗澤受命疏通漕河,七天就搞定。而真實情況卻是,宗澤根本沒接到這個命令,且在宗澤前往東京之前,當時的東京留守已經在疏通了。 疏通了也沒太大用處,運到東京的漕糧,只勉強緩解饑荒而已。 因為金兵肆虐州縣,漕運系統已經崩了,能運去幾波糧食已是極限,後續運糧活動完全陷於停滯狀態。 宗澤當時最大的問題,不是什麼消滅金兵,而是如何弄來糧食賑災,讓那龐大的各路義軍吃飽飯。 實際情況是:“汴梁大飢,米升錢三百,一鼠直數百錢,人食水藻、椿槐葉,道殣,骼無餘胔。” 就算趙構有骨氣,敢跑回去守東京,也得跟著宗澤一起捱餓。 金兵也知道東京是啥情況,靖康年間他們已經搜刮完錢財,那裡沒錢又沒糧,還跑去幹什麼?從頭到尾,金兵都沒再攻打東京,而是繞去四方攻城略地。 宗澤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敢於任事,願做中流砥柱。 且馭人手段高明,能安撫無數餓肚子的義軍,上百萬饑饉軍民竟沒鬧出大亂子。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糧就是沒糧。 在宗澤去世前半年趙構就多次下旨恢復漕運,直至宗澤死了都還沒恢復,負責督運漕糧的官員還遭到處罰。(漕河每年都需要民夫疏通,當時好些河段淤塞嚴重,朝廷已經無力征調民夫。) 繼任者杜充根本無法安撫局面,因為東京城內外已經“人相食”,乾脆扔下爛攤子帶兵跑路。 朱銘盤算著各種利弊得失,決定接受張家的提親。 一是弄點嫁妝錢,二是看上張家的後續影響力。 這種做法,頗為無恥! 提筆寫了一封回信,朱銘讓白勝送過去。 自己則騎馬出城,坐船前往冶鐵場。 水力鍛錘已經建好,為了穩定水流,還造了個蓄水池。使用水力筒車,抽水進蓄水池,枯水期也可用人力踩筒車——南宋已經有風車,不知道北宋有沒有。 蓄水池建有閘門,可調控水流大小,以此控制鍛錘的速度。 水輪機可同時驅動四把鍛錘,供四位鍛鐵匠同時工作。 此時工匠們明顯還不熟練,鍛打起來有些手忙腳亂,再過兩天估計就能完全掌握。 “水力鍛錘如何?”朱銘問道。 屠申笑道:“省力。” 如果造出更大更高的蓄水池,同時驅動更多鍛錘效率就要提升許多。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